主办单位:人民教育杂志  
您的位置:首页 > 管理 > 正文
“京剧进课堂”的文化意义
2009-09-23  2009年09月23日  来源:人民教育

  应该说,对于一项新生事物,人们有一些不理解实属正常,各种善意的批评也将有利于“京剧进课堂”的良性发展。然而,怎样抛开舍本逐末的无谓争论,以更宽容乐观的态度和更开阔的文化视角,来审视“京剧进课堂”,进而提出更多建设性意见,才是当下的关键。

  不可否认,受“应试教育”影响,学校体育和艺术教育一度成了“点缀”。一方面,体、音、美等科目日渐“边缘化”,教学时间被挤占,教师专业发展受限制;另一方面,“择校风”的盛行,迫使家长盲目地让孩子发展文体特长,变“兴趣”为“负担”。然而,问题的存在不应成为“因噎废食”的理由,而是更加凸显了改革的必要性。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教育主管部门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日益重视。2006年底开展的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让我们看到了国家对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关心,也看到了加强学校体育的决心和希望。2007年5月,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小学艺术教育活动的意见》,进一步对学校艺术活动加以规范和引导,体现了对学生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的密切关注。

  同时,在一些教育先进地区或学校,教育工作者正逐渐从“应试教育”羁绊中超脱出来,通过切身实践意识到,体育和美育不仅影响学生的终身发展,也决定着学校的办学品位。因此,他们开始把打造体育或艺术教育特色作为新的教育“增长点”,追求教育的和谐。

  在这样的背景下,“京剧进课堂”的提出的确有着多重意义,它不仅是为了京剧的振兴,而更像一个信号,传递出教育决策者对艺术教育的重视;其着眼点也不仅在于传统艺术对人的教化与熏陶,而是借助这样一个载体,回归育人的本原。

  实际上,各界人士对“京剧进课堂”的密切关注,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它不仅是一项教育教学改革,而是具有广泛影响的文化事件。当一些人还在为是否“以京剧为主,地方戏为辅”,“以‘样板戏’为主,还是传统戏为主”,“是否增加学生负担或流于形式”等细节问题争论不休时,有识之士已透过这一事件,敏锐地捕捉到背后蕴藏的文化意义。

  日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位官员就曾指出,教育部此举体现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支持,把京剧纳入中小学课堂,将会给孩子的记忆从小打上传统文化的烙印,这对优秀文化的保护很有意义。

  同样的,作为一份有影响力的国外华文媒体,法国《欧洲时报》也发表评论说,小学生学唱一两段京剧貌似“儿戏”,却提出了一个中国崛起之路上不可忽视的重大课题,就是缺失传统文化的崛起,不是真正的崛起,而文化的复兴才是崛起之路上最本质的力量。

  或许因为文化视角不同,才会有这样客观、透辟的分析。而能够与这一观点相印证的,还有这样一种现象。近年来许多在国外深造的留学生,每到假期回国,都四处求教,急切地想要学习京剧或者中国乐器,其中不乏考入哈佛、剑桥等名校的学生。因为当他们身处异国,才陡然发现,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可是,如果非要等去了国外,才意识到民族文化的珍贵,这究竟是一种遗憾。要弥补这种遗憾,“京剧进课堂”仅仅是一个开始,是一系列恢复民族文化传统的宏伟工程的开始。

  因此,“京剧进课堂”的当务之急不是挑剔或指责,而是需要以积极投入的态度,在实践中不断地完善。正如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姜沛民所言:“我国在中小学试行‘京剧进课堂’,是弘扬民族精神很重要的一项举措。我们对整个改革的方向应当肯定,加强这方面的工作非常有意义。”

  “京剧进课堂”的推广,也势必会遇到一些困难。但在记者看来,相比于师资、经费、场地、课时以及课程资源等实际的困难,最大的困难还在于人们对这项工作的认识程度。如果不能够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加强艺术教育的高度去认识,任何一点小小的困难都会影响到“京剧进课堂”的真正效果。

  而早在教育部通知以前,在各地的一些中小学,推广京剧的尝试已经先期展开。综观其经验与成效,深圳宝安的“京剧进校园”活动无疑是其中最有推广价值的典型之一。要在以粤语和岭南文化为主的宝安推广京剧,是对教育工作者勇气和智慧的极大考验。然而,宝安教育局经过精心策划、组织,在短短4年内,把传统艺术与学校教育完美结合,不仅为京剧艺术培养了新生力量和新一代的观众群,而且让学生们受到了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陶冶。无怪乎有人感慨道:“在一个京剧基础比较薄弱的地方,能把‘京剧进校园’活动搞的如此有声有色,很不易。宝安能成,其他地方为什么不行呢?”

  我们有理由相信和期待,以教育部“京剧进课堂”为契机,更多优秀民族艺术将在学校教育中重现生机,让广大青少年学生受到美的陶冶,在艺术教育的百花园里茁壮成长!

  (原载《人民教育》2008年第7期)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 编辑:程荣}

相关文章

2010高考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