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人民教育杂志  
您的位置:首页 > 管理 > 正文
教师专业化发展自主策略探究
2009-09-24  2009年09月24日  来源:人民教育

  3. 课题牵动下的实践。

  我们采用了在教研组内“人人体验,分层体验,反复体验,自觉体验”的做法,在行动中认识理论,在行动中内化理论,提升教师的思想境界。

  学校还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为教师个人立项研究提供指导和服务,面对面指导教师选题、理论综述、调查、研究方案与计划。我们为教师建立起个人立项研究档案,包括个人发展计划、个人教育理念、理论综述、研究方案、调查报告、研究计划、研究过程记录等。

  4. 课题牵动下的反思。

  这包括日常课堂教学反思、教育行为反思、专题研究反思、教育现象反思、学生发展反思、外出学习反思;形式采用“个体反思”和“群体反思”相结合的方法。群体反思主要通过“教学诊断”的方法进行,每月至少进行两次。每次教研活动后,都要依据课题进行反思,使群体力量和个体智能得以整合,在碰撞中形成共同的理念和追求。

  5. 课题牵动下的提炼。

  这是学习、设计、实践、反思的理性总结环节。提炼内容包括:教育教学观、教学行为设计、有效教学对策、学生学习方法、教学理念和教育感悟以及研究专题成果。

  二、创建促使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运行机制。

  课题牵动下的“学习、设计、实践、反思、提炼”研究的操作办法,成为我校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运行方式,这一方式是保证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科学有效的做法。

  1. 建立保障机制。

  组织保障。学校建立工作领导小组,成立课题研究的领导团队,建立相应的子课题组,为每位教师建立研究档案。

  制度保障。通过“1168”工作体系的建设,即1个组织网络、1个学术委员会、6项职责、8项制度,建立制度体系。6项职责包括:校长在校本研训中的职责、教导主任的职责、年级组长的职责、子课题主持人的职责、校本研修专干的职责和教师的职责。8项制度包括:学习制度、反思制度、专题研讨制度、组织保障制度、校本研训活动制度、档案管理制度、经费保障制度和评估奖励制度。

  专业引领。我校聘请专业人员在理论、内容、实践和方法上进行专业引领,培养学校学科带头人和市区骨干教师,在专业引领中发挥优秀教师的模范作用。

  2. 建立管理机制。

  整合教学管理,将教学管理专题化,把教学上的管理全部与课题的内容相结合,以简化不必要的程序,做到课堂教学课题化、教学指导课题化、校本研修课题化。我们整合教育科研和日常教学,将每一阶段的课题研究成果转化为日常的教学要求。

  学校注重过程管理,将教师研究的课题和专题的成果落实在课堂上。管理人员要收集教师教学积极行为变化的信息,做到及时反馈,以增强教师的信心。校长要调控课题组活动,对专题论坛、教学反思、案例分析、组长总结、教师总结及时把握。这种关注是把教师的教学行为转变为研究行为的关键。

  教师和学生都是人力资源,我们坚持用其所长、避其所短,最大限度地实现人才所长与岗位所需的最佳结合,唤醒人的内在积极性,形成良好的研究氛围。

  3. 建立评估机制。

  课堂教学质量评估。我们将每一个研究成果落实在课堂上,形成每一阶段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评价模式,内容为教学设计是否有效、教学行为是否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情感态度是否体现尊重与和谐。

  学生的自主发展与专题内容相结合。我们的教学调研、专题检测、综合测试都有相应的策略,以此调控教师的研究是否落实,是否体现以培养学生自主发展为目的,力求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教师信息技术专业能力评估。建立校园网络,形成有特色的教学资源库,及时上传个人资源信息,有针对性地进行选择、学习和应用,对教师课堂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评估。

  实践表明,学校现在是人人有课题、人人有收获、人人有发展。这种“水涨船高”式的整体发展,使更多的教师成为有带动力的能者和强者,教师的专业发展走上了科学发展的轨道,教师们已经主动将自主教育思想,转变成为实实在在的教学策略和教学行为。

  (原载《人民教育》2008年第12期)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 编辑:程荣}
2010高考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