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加大投入,多渠道、多形式提高农村教师队伍专业素质。 农村中小学教师数量多,外出学习培训的机会少。这除了农村中小学教师编制偏紧、教学任务繁重、没有富余的教师进行顶岗的原因外,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资金严重不足、教师经济负担较重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教育部要求,中小学教师、校长培训经费以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山东省提出,中小学校长、中学教师、小学教师培训经费应以5年为一个周期,分别按1200元、1200元、700元的标准列入财政预算。但是由于各级财政紧张,这些政策措施在很多地方并没有得到很好落实。 《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支出管理暂行办法》(财教〔2006〕5号)尽管明确将教师培训经费纳入学校公用经费的开支范围,并规定了5%的比例,然而这个比例对于农村教师培训的实际需要来说只是杯水车薪。不少学校因为培训经费紧张,一些很好的教师培训活动不得不“打折”、“缩水”,影响了教师专业的迅速成长。要改变这一状况,除了从公用经费中提取5%以外,应将教师培训实际所需经费纳入省、市、县的财政预算,专户储存,专款专用。在实施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将教师培训经费预算单列,是保证农村教师队伍素质不断提高的必要条件。 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培训,除了要解决经费不足的问题外,在培训的内容上还应侧重几点: 一是解决教育教学观念落后的问题。观念决定行动,观念的落后是最大的落后。应有计划地组织广大教师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用先进的理念武装教师的头脑,树立起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质量观,把思想认识统一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 二是加强对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新课程培训,提高他们对新课程的适应能力,解决对课改不适应的问题。 三是提高“问题式教学研究”的能力。从农村教育教学的实际出发,以研究和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重点,校校有课题,人人都参与,不断提高“问题式教学研究”的能力。 四是进行现代教育技术和技能的培训,主要包括计算机应用能力等级培训、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和多媒体等应用技能培训,促进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填平城乡教师的“数字鸿沟”。在培训的形式上坚持多措并举,既“走出去”,也“请进来”;既举办各种各样的专题讲座,也进行灵活务实的研讨和观摩;既有“面对面”的互动交流,又有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提高培训的覆盖面和工作效率;学校还应多为教师订阅各种教育报刊,购买各种教学资料,为教师的自学充电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 五、广泛开展“农村支教”活动,加大城乡对口支援力度。 充分发挥城镇教师观念先进、教法先进、整体素质较高的优势,广泛开展“农村支教”活动,是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素质的重要措施。可建立城镇骨干教师到乡村服务期制度和城镇优秀教育干部到乡村中小学挂职制度,通过城镇骨干教师到农村支教,现身说法,把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传播给乡村中小学教师,帮助他们在课堂教学、教育科研、学生管理等方面取得突破;在保留城镇教师编制和工资待遇不变的前提下,积极引导超编城镇学校的富余教师向农村缺编学校流动,切实解决农村学校教师不足及整体水平不高的问题;通过城镇优秀教育干部到乡村中小学挂职,帮助薄弱学校全面加强管理,提升管理层次。还可建立乡村教师和教育干部到城镇优秀学校学习锻炼制度。到城镇优秀学校学习的骨干教师和教育干部,可担任一定的工作量,边工作、边学习,在学中干、在干中学,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通过城乡教师的互动交流,带动农村中小学教师整体水平的全面提高。 (原载《人民教育》2008年第18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