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眼中的改革开放30年(上) 编者按 毫无疑问,改革开放30年,也是中国当代教育建章立制、破旧立新,实现跨越式发展的30年。在这样一个历史时刻,除了关注那些影响教育进程的大事件和重要举措,也不妨透过一所所学校,去审视微观层面学校文化和育人理念的变迁。高屋建瓴式的俯视,可以让我们清楚发展源流,理性地认识中国教育;而见微知著的聚焦,则可以让我们感受教育的脉动,增进对这份事业的热爱。 本栏目特别约请了一批在教育界有影响的中小学校校长,这些学校都是我刊在不同时期推出的教育典型,通过回顾育人理念、教育文化、教师发展、办学策略等方面的收获,也是一次有意义的价值梳理。 在不断创新中引领学校文化 ● 上海建平中学 程红兵 改革开放30年,建平中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人的观念到人的行为,从价值思想到学校环境,从课程设置到管理行为,都发生了世纪性变化。 1978年,建平人以自己严谨求实的教风、学风,以优异的教学质量,被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命名为上海市重点中学。 1985年,随着冯恩洪校长走进建平中学,他从校园文化开始,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教学改革,建平校园一派生机。20世纪90年代初期形成了“合格加特长”的目标模式、“规范加选择”的办学模式,以1993年《人民教育》发表自创刊以来最长篇幅的报道《跨世纪的教育工程》为标志,达到鼎盛时期,在全国基础教育领域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崇尚一流,追求卓越”的文化性格初见端倪。1993年开始,建平中学借助浦东开发开放的大好时机,从全国各地引进一批又一批优秀教师,集团化办学的思路,客观上为建平中学人员调整提供了空间位置。这既为建平第二次腾飞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也铸成了开放相融的学校文化。1999年开始的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级中学评审,从外部对建平施加强有力的影响,使建平逐渐走向科学化办学和规范化建设。 2003年开始,我们启动了建平“新文化运动”——现代学校文化建设。建平中学要构建一个具有什么内涵的学校文化,我的回答是,构建一个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开放、民主、和谐、进取为精神内核的现代学校文化。所谓开放就是海纳百川、包容差异、多元选择、非封闭、非歧视的人生态度;所谓民主则是指合作共生、对话协调、非独断、非专行的价值取向;所谓和谐就是指人际友善、天人和谐的人生境界;所谓进取就是追求卓越、崇尚一流的精神风貌。 我们提出了独具特色的学生培养目标:自立精神、共生意识、科学态度、人文情怀、领袖气质。围绕学校的培养目标,根据学校教育工作的逻辑关系将学校文化分为:课程文化、组织文化、环境文化、管理文化四个部分,以课程改革、课程文化建设为中心,建设建平新文化。 今天的建平有自己的价值思想,体现在办学目的上:为了学生终身可持续地发展,为了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体现在期望目标上:让每一个建平学生的名字充满神圣和庄严,让每一个建平人拥有归属感和幸福感。 而建平的价值思想体现在建平8大领域、覆盖所有学科、100多个模块的学校课程体系上。 回顾建平中学30年的历史,改革开放使建平中学走过三个标志性阶段:一、“洋务运动”——学校环境建设与教学工具的革新;二、“维新运动”——教育理念的更新与管理制度建设;三、建平“新文化运动”——现代学校文化建设。在历史与现代融合中完善办学特色,建设学校文化,学校文化建设必须继承学校传统,但不为传统所束缚,强调传统但不固步自封,学校文化本身就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学校之名在于文化传统的进步,在于不断开拓创新,在于校长、教师、学生活跃的思维品质和无限的潜能,在于不断把握历史未来的进程。 (原载《人民教育》2008年第21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