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勇者大声的歌唱 ● 本刊评论员 大凡办教育的,都会承认,学校办得好不好,关键在于有没有个性。世界上不存在一个“学校的标准模型”,从这个意义上说,创新是教育本身就蕴含的特质之一。 可有人说,教育生活太平凡了,不能创新。平凡莫过于读书,但山东莱州市双语学校把读书和反思、实践结合起来,形成独特的“行动研究”,成为打动教师心灵的科研。学校有一位女教师,找来志同道合的五位同事,成立了“六人合唱团”。这个组合,利用午休、周末时间,一起读书,一起讨论,交流写作反思的经验,提升教育教学的能力。几年坚持,这六位教师已经成为学校的骨干或中层。读书确实平凡,可一旦长期坚持下来,成为教师的精神需要,就变成了他们自己培养自己的大学,创新的源泉也便汩汩而来。 有人说,教育生活太简单了,不能创新。简单莫过于单独的个体,但山东莱州市双语学校把每位教师的“这一个”发挥到了极致。他们提倡每位教师都应该有自己的思想,拒绝让思想的贫乏产生权威与迷信。单独的个体确实简单,但无数不同的教师个体结合起来,不就形成了加拿大学者哈格里夫斯所说的“流动的马赛克文化”吗?近看,每位教师个体都是独立的,各具特色,工作中,教师都能有自己的创新之处。远看,所有教师构成了一幅整体的绚丽图景,在学校统一的办学理念下,每位教师贡献出一个创新点,便成就了学校工作源源不断地创新。 有人说,教育生活总在重复,不能创新。重复莫过于每日的课堂,但在山东莱州市双语学校的课堂上,教师往往能爆发出思想和情感的力量。在读书和反思的基础上,他们努力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知识,也让自己享受着一种“创造的愉悦”。课堂确实日复一日,可一旦教师拥有了知识的汪洋,便能不断生长出向前、向上的创新种子。 可见平凡、简单、重复,只是无力者的遁词;对于勇者,创新是他们大声的歌唱。 有人问:教育的创新就是在技术和操作层面的改来改去么?这肯定不是教育创新的本意。教育的创新,是为了创新人才的教育。学校管理机制的改革、教学方式的改进、课程体系的重建,都为的是把教育还给教育。无论技术和操作层面如何创新,有些信念和价值都牢不可破:教育要守护文化、化育情感、健全人格。在学校,应该为学生建立起一种精神基础,让他们不为传统所禁锢,不为外部所阻碍,勇往直前。所以,山东莱州市双语学校对学生的提问能力和实践能力极为重视,这是对教育本原的回归。这种回归,不仅把真理,更把获得真理的力量传递给了学生。 千年之前,柏拉图问道:“哪一种生活值得过?” 对学生来说,应是探索与发现的生活,这种生活会打开他们心灵的窗户,修筑一条成长的大路。对于教师来说,应是思考与对话的生活,这种生活让他们拥有教育的理想,不因现实的强大而放弃热情,相反,却能乐此不疲地去点燃学生的梦想。对于学校来说,应是为师生探索与创新营造良好环境的生活,这种生活,才是学校真正的生命所在——由这样的学生、教师和学校组成的教育,便是时时充盈着创新精神、处处展现着创新魅力的教育。 山东莱州市双语学校就选择了这样的生活:师生享有着自由,从而拥有了飞翔的力量;师生能放飞想象,从而朝向高尚的理想;师生的探索被容许,从而满怀了前行的勇气;师生的创新被鼓励,从而有了不断突破自己的希望……在双语,创新不是大而虚空的命题,每件事情里都蕴含着创新的因子,于是成就了创新的师生,成就了一所创新的学校。 (执笔 李帆) (原载《人民教育》2008年第17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