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学生如法炮制,效果显著。从此,班里的饮水从来没有断顿过,而且总是保证有两桶水,一桶在饮水机上,一桶备在饮水机旁。当然,这对于小徐是一个挑战,他每天付出的劳动量可不少。一段时间后,陈旭东作出调整,生活委员定期轮换,让更多的学生有为大家服务的机会。小徐在毕业留念册上写道:“陈老师,能为班级服务是我的荣幸,我从中也得到了锻炼……”其实,在生活委员为大家服务时,陈旭东也没有闲着,他总在一边观察着、留意着,他只是觉得,这种服务意识、民主意识,必须要让学生自己去感悟。 翻开班里的班级日记,扉页上有陈旭东的一段话: 民主表面上是少数服从多数,其实是在正常的途径中让每一个人的意见得到足够的重视。只有民主的班级,才是我们每个人的班集体。我不会因为“不同政见”而不高兴。如果一定要对提不同意见的人有什么意见的话,我要说,感激有不同意见的人,他是有勇气的人。 有人说,民主和平等是好朋友,总是如影随形。陈旭东的班级对此做了最好的注释。班上55名同学,陈旭东说:“你们每个人都是家里的百分百,但是你们每个人都是我的1/55,我会平等地对待你们。不管你是大树还是小草,你都要拼命地向上生长,以争取更多的阳光,你一样能长得茁壮。” 在这样的班级氛围里,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了关注,他们的自信心得到了保护,获得了思考和应对未来生活的信心和能力。对此,陈旭东有自己的见解,如果学生通过这种学校生活的锻炼,从中学会独立思考,学会坚强,学会宽容,学会感恩,哪怕只学会其中任意一项,作为老师都会无比欣慰。 青年班主任恽涛总试着用一种游戏化、集体活动的方式进行教育,“我经常提醒我自己,教育中有些话可以不说得那么透,甚至可以根本不说。”他观察到,班上几个胆小的学生课堂回答问题时,总是低着头,语速很快,只想答完问题就赶紧坐下,而且开头声音大,慢慢地声音越来越小。恽涛特别关注诸如此类的细节,在平时格外注意培养他们的信心和勇气。他不是找这些学生来谈心,而是在一些活动中让这几个胆小的学生大声歌唱。很奇妙,慢慢地,这几个学生变得自信、开朗起来。 一次,学校组织踏青、爬山。他带着学生走了一段陡峭的山路。那段路沟壑纵横,很难走。刚开始,男生走在最前面,而女生走得很慢。恽涛让前面的男生停下来,重新分配了队伍排列顺序,让男女生交叉开走。大家手拉手,互相鼓劲、互相帮忙。到终点后,有的同学脚上磨起了血泡,有几个女生胳膊上擦破了一点皮,但大家表现出来的是快乐、自信的表情。帮助别人的人,他心理上有一种自豪感;被帮助的人则感受到班级中有一种温情。那次活动后,同学们对于勇气和互助,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学校德育处主任吴代欢说,像恽涛、陈旭东这些有思想、有个性的班主任,班级管理有一个显著特点:学生自己能做到的事情,班主任绝不包办代替。他们让学生在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中健康成长。 “学生,只要用你的真心培养他们,一定会让他们在人性上产生一些美好的东西。” ——钟 芳 钟芳老师50多岁了,但她对教育始终保持着一股不灭的激情。她从事班主任工作多年,总是主动接手那些在别人看来难管难带的班级,被学生亲切地称为“钟妈妈”。 记者面前的钟老师,身着一件红色外套,头发整整齐齐,焕发着一种充沛的感染力量。钟老师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要年轻,“喜欢和小孩子打交道,自己也变得年轻了!”她风趣地说。 当今的孩子需要什么?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应该给孩子什么?这是钟老师一直思考的问题。深圳特区的孩子,物质条件相对优越,但一些孩子也因此表现出攀比、奢侈、自私、冷漠的特点。 2007年秋季开学后,钟芳老师接手了高二6班。这是一个艺术班。龙高艺术班的学生,专业上侧重于音乐和美术。实际上,这些孩子基础学科的成绩普遍较差,长期以来就被冠以“差生”的名头,在情感发展和行为习惯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接手这个班后,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钟芳老师感觉到,这些孩子之所以表现得冷漠、自私,是因为他们的内心世界缺乏关爱、信任,甚至被歧视和误解占据着,怎么可能表现出勤奋、向上的积极情态呢? “一定要让学生懂得点什么,学会点什么”,钟老师暗自思忖。她要唤醒学生心中沉睡着的力量,把他们本来就具有、只是被掩盖的良好的品性和禀赋“激活”。 一个“心中有爱”的主题班会构思,在钟芳老师的脑海中逐渐酝酿成形。这是一个系列活动,持续了三个星期。 第一个星期,钟老师先让学生完成“四个一”:从网上找一个有爱心的人或感动人的事情,每个学生要把查到的内容放在班级博客“最感动的有爱心的人”一栏中;二是寻找你身边最让你感动的人和事;三是亲自做一件有爱心的事;四是让音乐专业的学生准备一个歌颂爱心的音乐节目,美术专业的学生做手工——一张精美的爱心卡。 在这个环节,钟芳老师没有过多说教,只是让学生自己感悟“什么是爱”。 接下来的一个星期,钟老师进一步强化爱和情感的教育。星期一,钟老师从网上找到一篇《默默地祝福你:懂事的小冬香》。这是中央电视台播放的一个感人故事。主人公是一个12岁的小女孩,爸爸去世,母亲精神失常,家里还有一个智障的哥哥。懂事的小冬香,在父亲去世后,用自己稚嫩的双肩承担起了照顾妈妈和哥哥的重任,自己还要上学。这样的日子,一过就是7年。 星期二,钟芳老师找来歌手丛飞倾其所有资助贫困学生的爱心故事。星期三是“爱心大使”戴安娜的爱心事迹。星期四是大学生冯战辉12年携妹求学的事迹…… 钟老师教数学。每天上课前5分钟,她让学生默默地读这些故事,不做任何评价,就是让学生自己去感受。 第三阶段,恰逢学校迎来广东省示范性高中评估工作。有经验的老师都知道,学生喜欢逆反思维,往往是你说不让做什么,他就偏偏对着干。这在那些所谓“差班”、“差生”那里尤为明显。 但钟老师前面所做的工作显然奏了效。她对学生讲,评估工作是龙岗人民的、母校的、家乡的事情,这项工作让学校提高档次。作为家乡人,你应该干什么呢?你今天栽了树,后边就好乘凉……细心的钟老师注意到,学生没有从前所表现的那种“关我什么事”的不屑一顾的表情,而是有一种要为学校作贡献的感觉。 这次系列活动的高潮就是主题班会课——《心中有爱》。经过前期的精心铺垫,主题班会很成功,有点出乎钟老师的意料。 班会课上,学生每人都发表一句爱的感言,交流两周以来看到或者亲身经历的有爱心的人或事,畅谈自己对爱的认识和感受。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没有一句重复,都是发自内心的。连那些平时不爱说话的学生,这时也涨红着脸,畅谈自己的心得。 每个同学都进行了才艺展示。美术班的学生每人展示了自己制作的“爱心卡”,音乐班的同学表演了小合唱《明天会更好》,歌颂有爱的社会充满了和谐和幸福。 在主题班会上,有一个环节是为小冬香捐款。全班学生自发捐献1001元。这是这些曾经被视为自私、冷漠的孩子用自己的零花钱献出的爱心,他们把自己真诚的爱心献给了需要帮助的人。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主题班会的高潮部分,师生齐唱《爱的奉献》,热烈的气氛感动了在场的每个人。有的任课老师说,平时只看到这些孩子调皮、不想学的一面,今天看到孩子们美好的一面。 多年的班主任工作,钟老师形成了这样的信念:“学生,只要你用心,用你的真心去培养,他们一定会在人性上产生一些美好的东西。” 转眼间,五六个月过去了。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学校组织捐款,高二6班捐了8000多元,排名高二年级第一名。“我没有想到,竟然捐了那么多。”学生的这些善举让钟芳老师也感叹不已,“我想那次主题班会活动让他们终身受到了教育”。 在情感教育方面,钟芳老师无疑是成功的,她的这堂爱心教育课,或许将影响孩子一生。作为教育者,就是要多做一些让孩子终身难忘的工作,在他们的心灵深处播撒一些美好的种子。多年以后,他们会对学校、老师、班级和同学,依然留存一份感情。这份感情,将陪伴他们以后的人生路,成为推动他们不断前行的精神动力。 “从升学的角度看,他似乎没有取得常人眼中的成功;但从人的成长的角度看,收获了巨大的成功!” ——吴代欢 “师生关系就是教育质量。”在龙城高级中学,每个人都知道校长叶德卫的这句话。他们也知道,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是知识上的传授与获取,还有情感上的滋养与润泽,价值观上的引领与提升。高素养的现代中国人,首要的就是人格的健全。 宋汉广老师班上的小斌,考试成绩经常列全年级前三甲。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学习好的学生似乎是“命运的宠儿”,老师喜欢,同学拥戴。可这位小斌却让人大跌眼镜。重新分班后,已经很长一段时间了,他和同学们的关系还是非常紧张,稍有不满,他就爆发,把同学们吓得战战兢兢。老师找他谈话,他爱理不理,似乎老师怀着什么不良动机。他总怀着深深的戒备心理,和谁都格格不入。 一个周末,宋老师走进了小斌的家庭,“在深圳找不出像他家这样贫困的家庭”。他家是从粤东来到深圳的。父母在小斌两岁时就已离异,父亲一个人拉扯着3个孩子。家里一贫如洗,连台电视机都没有。眼前的一切,让宋老师明白了小斌在学校的表现是怎么回事儿了。 小斌的父亲没有固定的职业,生活境遇不好。孩子一回家,满耳朵是父亲对社会的牢骚和抱怨。长期的耳濡目染,也让小斌对社会有了认识上的偏差。 打心眼儿里,宋汉广老师就没有想放弃小斌的念头。在接下来的几个周末,宋老师多次走进小斌家,做孩子父亲的工作,和他谈心,“只要用心,再难解的疙瘩也能解开”。每次去小斌家,宋老师都带一些米、面、油。这些在常人眼里不值得一提的物品,却正是他们一家的生活必需品。学校有一项减免贫困生学费的工作,宋老师悄悄地为小斌填了一张减免学费申请表…… 有一次孩子返校后,主动找到宋老师:“老师,我从来没有看到过我父亲对我笑。可这次他却对我笑了。真的很感谢老师……” 宋老师的爱人是龙高的生活老师。她非常理解和支持丈夫所做的一切。2008年春节刚过,夫妻二人带着小斌来到龙岗区天虹商场,为他挑了一双李宁牌运动鞋。一开始他坚持不收。小斌很要强,不愿意别人同情他。但在宋老师眼里,小斌和自己的女儿差不多大,就是自己的孩子,他也很懂得尊重孩子,“这是你师母给你买的礼物。”这样,他才慢慢接受了。 周围的人反映,小斌变了,碰到老师会主动打招呼,和同学的关系也融洽了。2008年高考,小斌考了594分,达到重点大学的录取线。但他心中持守着自己梦想的学校,现在另一所学校复读。教师节,他给宋老师打来问候的电话。宋老师知道,小斌没有手机,他是借别人的电话打的,“孩子有一颗懂得感恩的心”。 正如学校德育处主任吴代欢所言:“小斌这个学生,从升学的角度看,他似乎没有取得常人眼中的成功;但从人的成长的角度看,他收获了巨大的成功!” 在龙高学子的心目中,高三英语老师方静人品好,课讲得好,简直perfect(完美)!高中学生看老师总带着挑剔的眼光,他们最看重“课讲得好不好”。去年,学校开展教学示范周活动。方静和高三数学老师方昱面向全校上了一周公开课。“我一周14节课,上课时教室前后门敞开,任何人都能进来听课,就是原生态的课。”听课老师反映,方静上课讲得不多,但如行云流水,听着是一种享受! 做教师,关键要有学术魅力和人格魅力。这是同为教师的母亲教给方静的一条“秘诀”。母亲在湖南岳阳,每周都要和女儿通电话。唠唠家常之外,总不忘把自己的教育心得传授给女儿,“不要老是让学生读书,要让学生学做人,学怎么生活,让他思考这一辈子怎么过……”朴实无华的话深深影响着方静的为师之道。 在年龄上,方静比自己的学生大不了几岁,学生就亲切地称呼她“小芳”。她和学生的交流方式是手机短信。每天晚上10∶45,学生晚自习结束后的半个小时,方静进行自己的谈心工作。“今天状态怎么样?”“有什么心事呀?”她主动问候学生,学生有什么事情也会告诉她。“我愿意他们开心,不愿意他们不高兴。”方静就是一个和学生无话不谈的知心姐姐,无声地化解学生心头的疑惑。 高考结束后,学生走进老师的家庭,想看看“小芳”家里到底什么样。呼啦啦一下来了30多人,方静的爱人特意买了一个大锅,一顿饭煮了10锅饺子。在“小芳”家里,孩子们席地而坐,倾心交谈,玩电脑,弹吉他,一派轻松自由。“我没有其他什么爱好,家里尽是书啊什么的,我希望自己对工作的这种全身心的投入能够给他们一些影响,能影响多少算多少。” “不要把教书搞得很复杂,其实你就是一个化繁为简的服务者。”这时的方静,对母亲的这句话又有了新的理解;也对叶德卫校长一直强调的“让学生成人”有了进一步的认知。 国庆节刚过的一个清晨,叶德卫校长早早来到学校。校园里,师生们在跑步、做操,他们脸上的表情是生动的,他们的笑脸很可爱。叶德卫心里暖暖的:学校就应该是这样的! 学校生活应该是快乐的,全面发展也绝不是一句空话。学生除了获得新知外,更应让他们的身体、心灵和视野获得发展。“‘题海+汗水’拼分数没有出路,教育必须超越这些功利目标。我提倡我们的教师,要目光长远,做脚踏实地的理想主义者。”叶德卫说。 经历了跨越式发展的激情燃烧,经历了短暂“高原期”的阵痛迷惘,如今的龙城高级中学,已然跨入一条快乐前行的河流,不可逆转地奔向前方。 (原载《人民教育》2008年第22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