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人民教育杂志  
您的位置:首页 > 管理 > 正文
“建设节约型校园”岂能停在口头上?
2010-04-02  2010年04月02日  来源:人民教育

  记者观察

  “建设节约型校园”岂能停在口头上?

  ●本刊记者  任国平

  一个春日的上午,记者到某市一所小学听课。课堂可谓精彩纷呈,但在精彩之外,记者也发现了难以回避的问题。

  那是一堂数学课,内容为《认识图形》。一间标准的现代化教室,所有的窗户都被厚厚的窗帘遮挡,进不得一线阳光。师生上课,屋顶8盏日光灯一直开着,黑板一侧的投影仪也始终开着……40分钟的教学,教师对投影仪的使用,仅仅是展示了几个简单的几何图形——那是完全可以在黑板上操作的。

  窗外明媚的阳光被遮挡了,孩子们得不到自然的恩赐。大白天,本可以在自然光下上课的教室,偏偏用电灯代替,可谓奢侈。且不说孩子需要阳光的照耀,就说这形同摆设的投影仪,还有长明的日光灯,与校园内张贴的“建设节约型校园”宣传标语相对比,孩子们内心会产生怎样的反差?会有怎样的教育负效应?

  记者接下来听的两堂课,同样的情形在重复发生着。即便在课间,也没有改变。

  课后,记者私下询问负责总务的校领导“学校每年的水电花费多少”?得到的数字令人咋舌。

  无独有偶。近日,央视“媒体广场”播报一条新闻,大意是高校校园水电浪费惊人!在某高校的教室、宿舍走廊、卫生间等公共区域,“长明灯”、“长流水”现象屡见不鲜。该校后勤人员介绍,一座教学楼一年用水平均浪费300吨,校内十几座教学楼,就有4000多吨水被浪费掉;宿舍楼一年平均浪费800吨水,校内30多幢宿舍楼,一年就浪费24000多吨。按1吨水4元钱计算,一年光水费就浪费10万余元!该校学生作过一次调查,据不完全统计,学校一年浪费133682度电,这够一个普通家庭用60年……

  看来,水电跑冒滴漏,在一些学校早已成了见怪不怪的事!

  记得在那所小学采访时,学校领导感慨地说,小学的规模相对小一些,公用经费总量也不大,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中学,学生规模都在数千人,每年的公用经费(其中水电费、校园环境维护费所占比例不小)数额大得惊人。联系所见所闻的种种校园浪费现象,记者脑海里不禁产生一个大大的问号:这其中,有多少支出为合理性必需,有多少是跑冒滴漏?但愿这不是杞人忧天。

  校园浪费现象还表现在学校硬件建设的盲目攀比上。一些学校的校舍建设、硬件配置没有从学生成长的实际需要出发,而是一味铺摊子,结果只能是把有限的教育资源白白浪费掉,发挥不出其应有的功用。这种不讲成本、不计代价的浪费现象很值得反思。一方面,学校管理者在呼喊“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另一方面,校园里类似水电跑冒滴漏的现象却时有发生。一方面是贫困地区孩子点蜡烛和油灯读书;另一方面是条件优越的学校终日亮着“长明灯”,学生没有节俭意识。

  学校是育人的场所,时时处处都应体现育人者的意愿。苏霍姆林斯基所在的帕夫雷什中学,是一所普通的乡村学校,面积不足50亩。没有华丽的校舍,甚至连像样的校门都没有,但这所学校却至今享誉世界!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这里的任何东西都不应当是随便安排的。”可见,学校质量并不在于硬件有多豪华,学校的内涵、教育思想的力量才是最可贵的。教育者头脑中对于“培养什么样的人”要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其价值取向应该体现在学校的点滴小事之中。

  教育部一直重视节约型校园建设,曾就“开展节能减排学校行动”专门发出过通知,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做好学校发展和校园建设规划”,“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节约每一滴水、每一度电、每一粒粮食、每一张纸,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近年来,北京市中小学每年在放寒暑假前要把节水、节电作为最后一课,学生回家后向家长宣传节水、节电的意义,做节约能源的宣传员。这样的好做法,应该推广开来,持之以恒。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厉行节约,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要落实在学校日常的管理中,最终化为每个学生自觉的节约意识和习惯。我国在校中小学生有2亿多人,人人厉行节约,从小事做起,从身边事做起,贡献难以计量!

  作为学校管理者,务必要在细节上多下工夫。日常工作中,要将管理责任具体化、明确化,做到人人都管理、处处有管理、事事见管理。如此,校园里的种种浪费现象,自然就会杜绝,学校才会真正发挥其应有的育人功能,“和谐校园”、“成长乐园”才不会成为一句空话!

  (原载《人民教育》2009年第8期)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 编辑:程荣}

相关文章

人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