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花季生命的陨落 ——校园危机事件心理干预策略及生命教育反思 近年来,校园轻生事件时有发生,如何从心理危机干预角度积极预防和快速有效应对可能发生或已经发生的校园轻生事件,保障学校正常的教学和生活秩序,维护广大师生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使危机损害降到最低,是学校必须严肃面对、亟待研究和解决的新课题。 建立健全学校心理危机干预机制,是学校坚持以人为本,加强生命教育的重要标志,它不仅体现在危机时刻对师生心理的救助,还体现在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对每一位师生个体心身健康的关注。 情景再现 2009年初春的一天,傍晚放学时分,某重点高中一名“品学兼优”的高二女生莉莉(化名)割腕后从教学楼顶坠落,希望以此了结自己的“悲苦”人生,身后留下两封写给父母和同学们的厚厚的遗书。那一天,正是莉莉17岁的生日。白天收到同学好友生日礼物和美好祝福时,莉莉还显得非常幸福,放学后,老师同学刚刚离开校园,她却决然地走上了“不归路”。对面教学楼部分高三师生,目击了跳楼事件的全程。 因抢救及时,莉莉生命得救。但莉莉的轻生行为,在校园内产生极大影响,尤其是事件目击者、女孩的老师同学好友等反应更为强烈,大家很难接受通常在报刊媒体中看到的学生自杀现象居然会出现在自己的校园,更难以相信白天还“一切正常”、品学兼优又身为班长的莉莉会是自杀的主角……同学们陆续出现很多情绪和行为反应: “我实在不敢相信班长会这样做,昨天一夜未眠,头脑中不断地猜想着班长在承受的痛苦,她能顺利度过这一关吗?是什么原因让她选择放弃自己的生命?人活着到底是为什么?” “听到好朋友自杀的消息时,我好害怕,我们有着太多相似的心灵体验,但我没有她的勇气。昨夜我失眠了,老师,我好担心自己会是第二个……” “同学跳楼自杀了,居然有同学根本不在意、麻木不仁的样子,我好生气,他们怎么这么没良心?我今天差点跟同学吼起来,被好朋友劝住了。老师,我错了吗?” “老师,我好害怕,昨天晚上我们从窗口看到了她跳楼的全过程,吓得我一宿没敢睡觉,头脑中总是反复出现当时的情景。” “看着课本,我却无论如何无法进入学习状态,心里慌慌的,马上高考了,老师,我啥时候才能恢复正常学习状态啊?” 这些文字都是事发后,学生在接受学校个体及团体心理危机干预时提出的问题,也是危机事件发生后,学生们最常遇到的心理困惑。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帮助的话,可能的伤害和影响不言而喻! 莉莉跳楼事件发生后,受冲击的不只是学生。许多班主任老师对学生工作及班级管理充满了疑虑和恐慌,不知道该如何面对学生,与学生一起共度难关。更有个别年轻教师,甚至不敢进教室上课。学校日常管理及教育教学工作都受到了强烈冲击。一些家长也是人心惶惶,孩子的心理健康及生命安全话题备受关注,如何帮助孩子早日走出情绪阴霾、避免类似悲剧发生? 事发当晚,学校领导果断决策,在全力配合医护、公安及家属对自杀未遂者进行生命救助的同时,立即启动学校心理危机干预应急机制,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对广大师生尤其是重点受创人群实施及时、系统的心理危机干预。实践证明,校园轻生事件发生后,学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在整个危机事件的应急处理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