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对教师及家长的心理干预,是学校扩充应对心理危机干预人力资源的最有效途径 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大致包括危机前的预警机制、危机发生时反应机制以及危机发生后的恢复机制等。校园轻生事件发生后,如何对学生进行最广泛的心理支持、如何及时发现并有效干预人群中有严重应激障碍的“隐患”个体、如何协助受事件创伤较重的学生群体尽早恢复原有的心理平衡,正是学校心理危机干预机制“预警机制、干预机制、恢复机制”三环节要解决的问题。在学校专业心理工作者人力、精力资源非常有限的情况下,充分发挥他们的专业引领作用,加强对教师及家长群体的心理干预及专业技术培训,是学校及时扩展应对心理危机人力资源、有效协助全体师生顺利度过难关的最有效途径。 校园自杀事件发生后,教师群体尤其是班主任群体所受冲击非常大,而他们又是学校稳定与发展的中坚力量。由于教师人数较多,所以在实施过程中,我们首先对全校班主任及兼职德育教师进行了团体心理干预和专业培训。辅导于事发第二天及一周后分两次进行,3个小时,团队由学校领导及心理教师共同带领。科任教师主要通过《心理危机干预常识(教师篇)》宣传单及个体咨询等途径得到心理援助和专业支持。 教师心理辅导与专业培训是学校心理危机干预实施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不仅有效地帮助老师们处理突发事件所造成的情绪和行为困扰,对学生轻生事件有比较客观、冷静的看法,也对他们如何观察本班学生心理及行为反应、协助学生有效应对危机事件,提供了必要的应对策略和方法,并为后来学生个体及团体心理辅导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教师团体辅导,既扩充了学校应对危机事件的人力资源,更坚定了全校师生科学应对危机事件冲击的信心。 开设家长课堂,为家长提供必要的心理干预和专业技术支持。为确保每个孩子的心身健康和生命安全,我们还通过致家长一封信、家长会及《心理危机干预常识(家长篇)》宣传单等方式,号召全体家长与学校携手,陪伴孩子科学应对事件冲击,走过“沼泽”。 校园秩序逐渐恢复稳定后,学校还特别邀请心理教育专家、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刘翔平博士到校做专题讲座,向全校老师及家长宣传普及心理危机干预及青少年生命教育常识,增强全校师生及家长齐心协力应对危机的信心,充分发挥家长在青少年生命教育中第一道防线的作用。 学生心理干预,学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核心任务 校园自杀事件发生后,受冲击最大的群体是学生。尤其是与轻生者关系比较密切的同学好友、参与现场生命救助的同学、目击事件过程的同学、虽未目击但听过同学详细描述自杀细节情绪反应强烈的同学、与轻生者有过类似绝望心理历程且性格比较孤僻内向的同学以及近期曾遭遇过学业、情感及亲人失败或丧失情绪不稳定的同学、受事件冲击较大情绪反常的同学等学生群体,均系高危人群,需特别关注和重点干预。对这一群体实施及时、系统、专业、直接的心理干预,乃学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中最核心的任务。 事发第二天下午开始,我们先后对这一近百人的重点干预群体以10人小组为单位,分别进行了为期两个小时的团体心理辅导。辅导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安静、宽敞的团体心理辅导室分小组进行。团体辅导过程主要由活动导入、整理感受、心理教育、小组分享、表达祝福等五个阶段组成。 在辅导过程中,我们精心设计了一系列活动,引导同学们通过书写、绘画、分享等形式,及时释放负性情绪、整理内在感受、发掘自身及团队应对危机事件的力量,增强战胜危机的信心和力量。辅导过程中,我们还在适当的时机,与同学们一起探讨了对未来和生命的看法。深入交流中,同学们理性地意识到,构建自己社会支持系统的必要性,面对人生中可能遭遇的各种挫折和困难,逃避或轻生的选择并非解决问题之道,反而可能因为我们的一时冲动而伤害到众多无辜!团体辅导结束时,我们给每个同学发了一张彩纸,请他们将自己想要对轻生同学说的话和祝福写在上面。然后将它放进一个精心准备的纸箱中,作为送给莉莉的爱的礼物。祝福声中,心理老师跟所有同学一起,十几双手共同搭在一起,十几颗心融在一起,为正在医院抢救中的莉莉同学默默祝福!爱与力量在无声的凝聚中传递!在这一环节中,安全、信任、尊重、开放、相互支持的团队氛围至关重要。在情绪自然释放、情感自由表达、思想互动交流中,团体心理辅导的价值得以最大程度的呈现! 学生团体干预的同时,我们还通过班主任、班级心理委员及学校心理中心网站等,以“个体心理咨询邀约书”形式向全校师生公布了心理危机干预热线、心理咨询信箱、个体咨询时间地点及校外心理辅导机构的相关信息等,以鼓励那些受事件冲击较大、引发问题突出或有其他心理帮助需要的老师、同学及家长通过面询、电话、电子邮件等方式得到及时有效的个体心理援助。事发后两个月内,心理危机干预中心共接待师生个体求助70余人次,危机干预收到良好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