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人民教育杂志  
您的位置:首页 > 管理 > 正文
重拾教育精神——谈学习实践叶圣陶教育思想
2011-08-25  2011年08月25日  来源:人民教育

  三、革故鼎新、面向未来的创造意识。

  教育现代化必须珍视民族优秀的教育传统,汲取前辈大师的精神营养,在前人的肩膀上实现新的跨越。但是,教育现代化却绝不会在一个早上悄然到来。它应该是一个痛苦的嬗变过程。因此,转型期的教育难办、校长难当。但是,有挑战就有机遇!唯其矛盾重重,也才为有追求有担当有智慧的教育人留下了大显身手、尽显本色的空间。

  2007年是苏州一中的“百年校庆年”。那段日子,我们常常处于无比的激动和深刻的沉思之中。回眸百年历史,苏州一中培养出了以叶圣陶、顾颉刚、王伯祥、胡绳、顾廷龙、陆文夫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文化英杰和22位两院院士。仰望校史上那一个个灿若星斗的名字,我们倍感责任重大和使命光荣。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学校以育人为根本,以培养人才为己任。今天从我们身边走出去的学生,若干年后会是怎样的呢?相对先贤,我们是来者;相对后人,我们又能为校史留下什么?我们也幸逢一个伟大的时代。现代化浪潮波涛汹涌,教育从未像今天这样赢得全社会关注,学校从未像今天这样面临巨大机遇和挑战,传统和现代、保守和革新、妥协和冲突,在教育观、教学观、人才观、价值观等学校生活的各个层面都错综复杂地存在着。我们如何不辱使命,续写百年苏州一中的辉煌?

  校庆给予我们最主要的启示是: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教育应该服务社会,以优质的教育满足社会的要求;但同时,教育为社会的服务不应是被动适应,而是主动协同,适度超前。苏州一中的百年历史告诉我们:只有用先进文化引领学校,学校才能繁荣兴旺。作为校长,尤其应该富有前瞻意识,敏锐感知时代脉搏,呼应时代召唤,勇立潮头,把握先机,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紧跟时代步伐,践行自身使命。学校不应亦步亦趋,做社会的传声筒,而是要深刻认识社会发展趋势,在教育目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等方方面面,勇于改革,敢为人先,革故除弊,大力创新,创造先进的制度文化、课程文化、社团文化、环境文化,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为学生成长和发展提供优良的文化氛围。

  为此,我们牢固树立“为(人的)和谐发展而教育”的办学理念,持之以恒地锻铸学校品格,升华学校品质,提升学校品位,矢志不渝地打造学校的“园林风格、书院风范、名校风采”,不遗余力地培育学校鲜明的办学特色。学校有特色,学生才能有个性;学生今天有个性,明天才能会创造。我们在积极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基础上,形成了以羽毛球、足球为代表的体育特色;广泛深入地开展创造教育,形成了以机器人为代表的科技创新特色;以美益德,以美益智,形成了以“百年昆曲走进百年一中”为代表的吴文化教育特色。确定“基础扎实,素质全面,身心和谐,习惯良好的现代栋梁之才”的培养目标,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升学校的教育品格、科学品质、文化品位,以校风正、教风淳、学风浓、质量高而在国内外享有一定声誉。

  百年校史也让我们更加从容淡定。评价一所学校成功与否,需要历史的长镜头。站在50年乃至100年的时间节点上回眸,才会真正看清。校长一定要保持平和的心态,不是好高骛远,而是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不是趋时媚俗,而是有目标,讲操守,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气节;不是急功近利,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立意高远,夯实根基;不是追求表面热闹,轰轰烈烈,而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要做遵循教育规律的事,要做经得起时间和历史检验的事,要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校长也一定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想透校长和学校的关系。校长生命有限,而教育事业永恒。百年名校,是学校成就校长。要全心全意地依赖教师,找到对教师的依恋感。没有教师团队的成功,再好的教育思想的种子也不可能发芽!校长要把先进的教育理念真正内化为每个教师的理念和行为,使之扎根于每一个团队成员的心中。校长不必抛头露面或事必躬亲,应该掌握全局,把握方向,与教师水乳交融,荣辱与共。

  为此,我们努力建设和整合一种新的学校精神文化,让整个团队形成共同的奋斗目标、共同的价值取向、共同的行为规范。一个学校、一个年级组、一个学科组可能没有一流的大师,但可以也必须形成一流的团队,确立“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忠道”精神。我们着力强化教研组、年级组、班级组等“三组”建设,夯实管理基础,降低管理重心,努力追求“爱而不溺、严而不死、放而不乱”的管理风格。让每一个教研组成为教研集体才有集体智慧,每个年级组成为年级集体才有工作合力,每个班级成为班集体才会发挥其整体教育功能。这样学校的发展或者说学校的生命传承,才不会寄托在一两个“好校长”身上,学校的命脉也不会系于一两个好教师身上。

  总之,在社会急剧转型、改革日益深化、教育加速嬗变的今天,我们既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发展的潮流,也要传承传统,弘扬民族教育思想的精华,牢固树立并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走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改革之路,立足现实,放眼未来,为社会培养合格公民,为国家输送栋梁之才,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应有的贡献。

  (原载《人民教育》2010年第9期)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 编辑:张国华}

相关文章

人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