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课堂的内在力量在于唤起思想的转折 孙老师这堂课的内在结构更像是一部小说——有铺垫,有悬念,有情节,同时——情节是不断演进发展的。 在课堂里,情节的发展靠的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互动生成,口语交际课尤其如此。 情节的发展引发的不仅是内容的精彩——学生有感而发、有话可说了,并且说得越来越漂亮。 更为精彩的是,在辩驳和对话中,学生的思想有了转折,心灵开始变得柔软,变得充满人性的厚度。 语言是思想的外壳,思想的转折正是语言表达的基础。当直线变成了折线,学生的语言交际便会丰富和多维。 而这一切离不开幕后的“导演”——教师。 正是在教师的引导下,于师生对话、生生对话、文本对话中,才最终唤起了转折的发生。 我们知道,有思想的表达要比简单强调技巧和训练的交际对话来得更有力量! A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请坐。我们来玩一个游戏,游戏很简单,就是把下半句补充完整。 师(出示课件):“以眼还眼, 。” 生:“以牙还牙”。 师:完整地说一遍。 生:“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师:生活中,“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事情大家可能都耳闻目睹过。 譬如,我骂你一句…… 生:那我就回骂你一句。 师:再譬如,我打了你一巴掌…… 生:那我就打回你一拳头。 师:请举例谈谈。 生:一次上公车,我看到有个人不小心踩到了对方的脚,对方就骂他瞎了狗眼。他就给了对方一拳,对方就拔刀相向。结果酿成一场血灾。 师:多么恐怖的“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师:知道“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出处吗? 生1(摇头):不知道。 生2(摇头):不知道。 生3(摇头):不知道。 师:呵呵!“一问摇头三不知”啊! (生笑。) 师:不知者不为过,没有人生而知之。关键在于怎样由“不知”到“知”呢? 生:问老师。 生:查资料。 师:这些都是求知的好途径! 就这个问题,我课前查过资料,与大家共享 (出示课件) 生(读):这个词语在《圣经》中多次出现。如《旧约全书·申命记》的19篇,摩西受上帝之命,成为在埃及做奴隶的以色列人的领袖。他发布法令:“要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以手还手,以脚还脚,以命偿命。”汉语中的“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即源于此,表示“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师:知道了么? 生:知道了。 师:不看屏幕,说一说。 (生复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