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从事教育科研,在当今的中小学已不鲜见,教育科研所取得的成效也是有目共睹。但与此同时,也存在一些教师研究的内动力不足,有些教师的教育科研难以为继等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多种多样,从教师自身来讲,需要正确对待教育科研,树立教育科研的一系列正确观念。这里权且给出十条建议。 一、平常心态使研究成为一种教育生活。 教师从事教育科研活动,是改进职业生存方式、提升教育教学水平的重要举措,是产生教学经验、形成教学智慧的重要手段。这种科研活动,越来越多地被教师所接受。但在实施教育科研活动中,有的教师将教育科研主要看作是职称评定的砝码,有的教师选择的科研课题或内容主要为了吸引别人的眼球,有的教师科研功利意识浓郁,凡此种种,都使得教育科研活动显得浮躁、空泛。 教育科研一同任何其他科研活动,其实很需要以平常心来对待。从容研究,冷静思考,才能使科研成为自身职业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使科研与教学相伴始终,使科研真正成为教育教学活动的助推器和发动机。正如一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所说的,如果一个人在从事研究之初,就以诺贝尔奖作为奋斗目标的话,很有可能无法达到这样的目标。研究所需要的从容、淡定,发现所需要的沉着、进取,不是外在功利的一时引导所能奏效的。 市场的喧嚣,人事的繁杂,文化的多元,价值的失范,这些外在的影响,会波及到教师,引发教师这样或那样的心理变化,使得教师从事教育科研更多一份功利色彩和急功近利的追求。这些影响,我们固然要看到。而真正在教育科研中有所获、有所得,切实通过教育科研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教学风格的教师,可能恰恰是认识到教育科研外在氛围的嘈杂,而又坐得下来,心沉得下去,不断思索与探究教育教学问题的教师。我们举目四望,分析每一个成功教师走过的路,都不难发现,正是他们的孜孜以求、日积月累,才有了今日的辉煌和成就。 平常心看上去平常,真正长期坚持将教育科研作为自身职业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则变得有些不平常;平常心看上去平凡,真正坚持不懈将教育教学中的疑难问题不断进行分析探究,则变得有些不平凡;平常心看上去简单,真正不遗余力在教育教学征途上通过科研达到精致,则变得有些不简单。科研中多了一份平常心,也就多了一份真实的积累和经验;多了一份平凡的心态,也就多了一份超越与提升。功利难免,但还是要少一些。今天的教育科研需要这颗平常心! 二、好奇心是研究的基本动力。 我们常常说:好奇心是打开科学研究大门的钥匙,是进入科学殿堂的必备台阶。我们也常常引述爱因斯坦的话教育我们的学生:我没有特殊的天赋,我只有强烈的好奇心。但在我们自己的教育科研活动当中,这些教育学生的言论好像失去指导意义了,不少教师不是因为好奇去研究,而是为研究而研究。没有或失去了好奇心,教育科研活动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原动力,外力推动之下的研究活动难以持续长久,难以真正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在教育科研活动中,好奇心是研究的基本动力,它使得研究饶有趣味,别有情趣,使得研究逐渐成为教师内在的心理冲动。保持童年的好奇心,在日常教育活动中发现一切有待探索的问题,是今天教育科研中教师需要有的一种心境和心态。为什么某一个学生今天的表现与以往迥异?为什么今天的教学设计与实际教学进程出现如此大的差异?为什么学生在解题中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为什么今天一个不经意的教学活动会引发非同寻常的教学效果? 在教育教学中,实际上是充满着问题,充斥着大量待解的难题。教师只有善于发现问题,惯于探寻事实背后的原因,乐于分析解决问题,才会使自身的研究与自己的成长紧密结合在一起。 好奇心是导引研究走向深入的标尺。教师在从事教育科研活动时,受好奇心的驱动,就有可能在破解问题找出初步解决问题的答案后,进一步去思考和探索后续解决问题的方向,将研究引向思维的深处,引向教育的深处,教育教学的一些规律性认识、实践性智慧就有可能浮出水面。没有好奇心,教育科研仅仅是为了完成学校布置的研究任务,或仅仅是出于功利的目的,就有可能浅尝辄止,仅将研究停留在观察和分析教育教学现象的表面,仅满足于发表一两篇所谓的科研成果,满足于职称评定或其他非内在的需要。 毋庸置疑,人的年龄与好奇心在一定程度上是呈反比的,年龄越长,经验越丰富,思维越趋向于定势,对外在事物的敏感度就会越降低,好奇心也就随之减弱。应该说,这是教师从事教育科研活动的阻障因素之一。 但在教育教学实际中,如果教师有意识地强化自己的问题意识,有意识地促使自己关注外在事物的变化,有意识地提升自己对变化的敏感度,就有可能使自己的好奇心进一步加强。好奇心产生的途径有很多,书籍阅读、报刊浏览,参观考察、经验分享,自我反思、集体合作,都蕴含着众多的问题,都可能滋生这样或那样的疑问,循着好奇确定问题,进而分析和解决问题,这样的研究才有韵味和意义,才是教师真正发自内心的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