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人民教育杂志  
您的位置:首页 > 教学 > 正文
悄悄地,走进故事深处
2009-09-25  2009年09月25日  来源:人民教育

  生:蔺相如对他们说:秦王我都不怕,我会怕廉将军吗……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的利益……

  师:停,蔺相如在说这段话的时候,他的心情应该怎么样呢?如果我们要在“说”前面加个成语,应该加什么词好呢?

  生:诚心诚意、忧心忡忡、语重心长。

  师:我也觉得最恰当的是加一个“语重心长”,语重心长一般用在两种情况下,一是忧虑,一是十分真诚,此刻最符合蔺相如的心情,你们就要读出这种心情。他们人少了一点,我们一起来。

  (生齐读。)

  师:历史故事,就应该这样慢慢地讲述。故事讲完了,那么刘老师会提什么问题呢?你来猜一猜。

  生1:廉颇为什么要负荆请罪?

  师:有谁能解决这个问题?

  生2:因为廉将军觉得自己很惭愧,蔺相如有这样的思想,他还想得这么坏……

  师:简单一点说,就是觉得自己做错了,所以要负荆请罪。

  生1:他为什么要负“荆”请罪,而不是穿好衣服,拿着礼物,上门去赔礼道歉,说对不起啊?

  师:哦,对呀!到上大夫家去道歉,为什么要赤裸上身背负荆条,这多不礼貌呀?为何不是拿着一坛老酒去、带上高级礼品、衣冠楚楚地去?

  生3:他是非常诚心地去请罪的,而且他是负着荆条,因为荆条有很多的刺,背在背上是很痛的。意思是你哪怕打我几下都无所谓,以显示他的诚心。

  生4:我觉得廉颇听到蔺相如的话应该知道蔺相如思想很崇高,不会对老酒一类的礼物感兴趣。

  师:哈哈,蔺相如是个清官,你说得对极了。他的崇高思想是什么?

  生4:不顾及个人的利益,顾及大局的利益。

  生5:我认为廉颇认识到自己犯的错很严重。彼此不和的话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就会趁机攻打赵国,轻的话会丢失赵国的半壁江山,重的话会全军覆没,他也认识到自己犯的错很大,所以要负荆请罪。

  ……

  师:我们换一个角度思考一下,假如是蔺相如犯了错,他会不会像廉颇这样负荆请罪?

  生:不会,廉颇是武将,他会负荆请罪。蔺相如是一个文官,他不会背着荆条,他会用其他的方法来请罪。

  师:把掌声献给他。背着荆条是武将、军人的作风,体现了将军耿直的个性,对就对,错就错,这就是将军的风度。我们再看看文官蔺相如是如何表示自己的真诚的,“以国家大局利益为重”的意思他是如何让廉颇知道的?他是不是直接跟廉颇说:“廉颇呀,我们要团结呀,要以国家利益为重呀!”

  生:不是。

  师:我们找找蔺相如的话。

  生:(齐读)“秦王我都不怕,我会怕廉将军吗?……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的利益。”

  师:他这话是对谁说的?

  生:对手下说的。

  师:手下的人再把这话传到廉颇的耳朵里。这就是文人的计谋,文人的智慧。讲故事听故事都很有味道,但是如果我们走进故事当中,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大家请注意看黑板上三个故事的小标题,“完璧归赵”的是谁呢?

  生:蔺相如。

  师:“渑池之会”是谁会见谁?

  生:秦王和赵王。

  师:对,是从秦王的角度概括的。那么“负荆请罪”的又是谁呢?

  生:廉颇。

  师:这三个标题,分别是从三个不同的人物角度来概括这三个故事的。而且每一个故事不可能只有一个人物,那么故事中的其他人物都在干什么?想什么?我们先看“完璧归赵”,在“完璧归赵”的故事里,秦王主要想干什么?

  生:换璧。

  生:骗璧。

  师:对,这个“骗”字很重要。换璧是假,骗璧是真,他是“拿城骗璧”。最后是竹篮打水——一场空。面对秦王“拿城骗璧”的局势,廉颇在干什么?

  (生皆茫然,“完璧归赵”中没有廉颇出场的文字。)

  师:在“完璧归赵”中,廉颇做了些什么?

  生:我认为他是在跟赵王商议,商议如何去跟他们以璧换城。

  生:蔺相如不是叫人带着和氏璧回赵国吗?我想他可能护送和氏璧。

  师:你很会想象,但是没有文字依据,不可靠。

  生:蔺相如是叫人送和氏璧,我认为那人把璧送给了廉颇。

  师:你这还是想象的,要从文中找到依据。看课文:赵王接到信,非常着急,立刻召集大臣来商议。廉颇算不算大臣?

  生:算。

  师:面对换不换的难题,廉颇他有没有策略?

  生:没有。

  师:当大家都在为难的时候,面对秦王以城骗璧的阴谋,廉颇他是——

  生:左右为难。

  师:在这个时候,“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廉将军破解不了的难题,蔺相如出来化解了。我们再看在“渑池之会”上,蔺相如主要做了什么?

  生:蔺相如以命相逼,维护了赵王。

  师:这个“逼”很好,我们就用这个逼。以命相逼,逼谁啊?逼秦王,干嘛呢?

  生:击缶。

  师:很好。你看,每一个人物在故事当中,都不是孤立地存在,现在你们就知道了,蔺相如为什么会在渑池会见当中敢于以命相逼,他的底气来自哪里?

  生:廉颇坐镇国都。

  师:课文中有没有这样的句子?找到读一读。

  生:(齐读)大将军廉颇坐镇国都,并派将军李牧带着军队送赵王一行到边境,做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

  师:还有一处。

  生:渑池会上,秦王没有占到便宜。他知道廉颇已经在边境上作好了准备,不敢怎么样,只好放赵王回去。

  师:没有廉颇的坐镇国都,他敢这样吗?那真是以卵击石,匹夫之勇,最后只能鱼死网破。我们再看第三个故事,廉颇来负荆请罪时,蔺相如是如何做的?

  生:蔺相如热情地出来迎接。

  师:很好,用了课文中的词句,蔺相如热情迎接。读书就要善于从课文中去找答案。廉颇的负荆请罪与蔺相如的热情迎接,让我们感觉到“和的真诚”。面对赵国文臣武将真诚的和,秦王怎么样?课文中没有写到,但秦王一定不会无动于衷。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 编辑:程荣}

相关文章

2010高考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