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人民教育杂志  
您的位置:首页 > 教学 > 正文
悄悄地,走进故事深处
2009-09-25  2009年09月25日  来源:人民教育

  生:我认为秦王肯定是在准备攻打赵国。

  师:和氏璧没有到手,反受了一肚子委屈,岂能善罢甘休?很好,合理的想象。

  生:我想秦王知道他们两个和好之后肯定很懊恼,赵国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这样要攻赵国更不容易了。

  生:我认为秦王会再次挑拨廉颇和蔺相如的关系。

  师:一计不成,又生一计。

  生:我认为秦王也想找个像蔺相如一样机智的人,还想把璧给骗过来。

  师:那么秦王面对蔺相如与廉颇真正合二为一,此时此刻,他的心里怎样想呢?

  生:秦王很苦恼。

  生:你们干嘛不继续吵起来。(众生笑)

  生:还在犯愁。

  生:大发雷霆。

  生:忧心忡忡。

  ……

  师:对,秦王肯定是坐立不安啊(板书),理清了人物的关系,我们就会发现每一个人物的一举一动,都会在其他人物的身上得到反映。看课题,《将相和》,第三个故事是写“和”,那么前面有没有写他们的“和”呢?

  生:没有。

  师:我说有。

  生:没有,前面是写他们不和。

  师:有道理,蔺相如在“完璧归赵”和“完王归赵”立了大功,廉颇就闹不和。但是,老师觉得前面两个故事也是在写“和”。同学们看,廉颇负荆请罪的时候,他被蔺相如的哪种品格打动了?

  生:以国家利益为重。

  师:有一点我不明白的是,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品德是怎么来的?是与生俱来?他为什么能做到以国家利益为重?

  生:蔺相如知道秦王经常去进攻别的国家,如果不和的话,赵国危在旦夕,所以他能做到。

  生:因为他前面两次为赵王立功,赵王开始封他做上大夫,再封他做上卿,很器重他,使他要为赵国着想。

  师:同学们,我们来看前面的故事。在渑池会上,如果没有廉颇坐镇国都,蔺相如能够顺利地“完王归赵”吗?

  生:不能。

  生:很可能有去无回。

  师:在渑池会上,蔺相如一请秦王击缶,秦王拒绝;再请秦王击缶,秦王再拒绝;最后不得不以死相逼,秦王也只好击缶。你们想想,蔺相如从渑池回来后,他感受最深的应该是什么?

  生:没有廉颇,就没有自己的成功。

  生:他应该感受到了团结的好处。

  师:对呀!蔺相如切身感受到了文臣武将“和”的力量,感受到了“和”对自己、对国家的重要。渑池之会,如果他们两人闹不和,能成功吗?

  生:不能。

  师:渑池会,可以说是文臣武将“和”的完美合奏。我们再看“完璧归赵”。这个故事有没有讲“和”?

  生:有。

  师:面对秦王“拿城骗璧”的局势,大臣和武将们束手无策,面对这场国难,蔺相如勇敢地站出来,而且顺利地化解了这场危机。如果蔺相如不站出来,赵国会怎样?

  生:天下大乱。

  生:也许早把和氏璧乖乖地交出去了。

  生:也可能秦国大举进攻赵国。

  师:如今,面对秦王以城骗璧的阴谋,蔺相如站出来,让秦王吃个哑巴亏。那么,蔺相如完璧归赵,化解了赵国的危机,实际上也解了廉颇的围。经历这一事件,廉颇应该感受到什么?

  生:感谢蔺相如。

  生:感受到“和”的重要。

  师:廉颇感受到了“和”的重要性吗?

  生:有。

  生:没有。

  师:当然没有,如果一开始廉颇就从“完璧归赵”中感受到了“和”的重要性,他后来就不会和蔺相如“闹不和”。第一个故事“完璧归赵”其实写的就是“和”的开始,但是我们可爱的廉颇将军却没有感受到“和”的力量。在渑池之会上,廉颇依旧没有感受到“和”的力量、“和”的强大。所以才会有后来的“得给他个下不去”。

  同学们,你们现在说说蔺相如为何能自觉地做到以国家利益为重呀?

  生:因为蔺相如体会到了“和”对国家的好处。

  生:因为他知道廉颇是爱国的,要和廉颇团结起来。

  师:对,因为蔺相如切身感受到了文臣武将“和”的强大,没有对“和”的强大的理解,不可能有如此宽广的胸怀。而我们可爱的廉颇将军开始之所以“闹不和”,不是因为他不爱国,也不是因为他不以国家利益为重,而是没有认识到“和”对个人、国家的好处,没有感受到“和”的力量、“和”的强大。你看,当廉颇得知蔺相如躲避自己是为了“和”,为了国家的利益。他就负荆请罪,从此和蔺相如结下刎颈之谊。所以,我们今后评价某个人物,不要简单地说某某人好,某某人不好。品德的问题,许多其实都是认识与了解的问题。

  《将相和》看似只有结尾在讲“和”,其实故事一开始就在讲“和”,处处在写“和”。如果仅仅看到故事结尾的“和”,那只是表面的“和”。这个故事带给我们的启示很多很多,有一点最重要的就是“和”的强大力量。我们中国人自古就钟爱“和”。俗话说“家和万事兴”,今天我们也明白了“人和国——”

  生:人和国家兴旺。

  师:对!人民团结起来,国家才能强大,国家才能兴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孩子们,这就是历史故事带给我们的启示。

  课后还有两个作业,一、在每个故事中,赵王也是一个重要人物,他又主要在干什么呢?想什么呢?课后自己去归纳。二、“将相和”之后,蔺相如和廉颇携手保卫赵国,可我们知道最后还是秦国灭亡了赵国,统一了中国。这其中还有许多惊心动魄的历史故事,请大家课后阅读老师发给大家的资料《廉颇蔺相如列传》,原汁原味的故事,比我们的课文更丰富有趣。下课。

  (本课例由任妹整理。)

  (原载《人民教育》2008年第18期)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 编辑:程荣}

相关文章

2010高考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