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轻轻地吹开浮在文字上面“闪亮的油层”,把孩子悄悄带到文字的深处,故事里的人物栩栩如生地浮现在孩子眼前,于是阅读教学从“由外而内的求证之途”变成了“由内而外的发现之旅”:由蔺相如“完璧归赵”,发现了秦王“拿城骗璧”;由秦王的“拿城骗璧”,进而发现了廉颇将军的“左右为难”;由廉颇将军的“坐镇国都”,发现了蔺相如“完王归赵”;从蔺相如廉颇的“将相之和”,发现了秦王的“坐立不安”…… 故事在孩子的眼前打开,情节也一点点地丰富起来,亲近文字之后的阅读快感,也就悄然而生。发现文字里面有故事,这是阅读的一种本能快感。但过去的阅读教学,这种本能的阅读快感往往被“一个一个的求证问题”和“一个一个严格的训练题”给压抑了,阅读成了一种任务,而不是一种需要。 当然,这也只是一种原始的阅读快感。孩子们在课外阅读中或多或少都会生发出这种快感。在教学的层面上,阅读快感并不能仅仅停留在原始的阶段,它必须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感受思维和生命的拔节。 于是如何有效地挑起和拓展学生的思维,便成了我课前思考的重点。我预设了“真撞假撞、真拼假拼、真和假和”三个选择性的思辨题来激活思维,实践证明是有效的。特别是学习第二和第三个故事时,让听故事的同学来猜猜老师可能会提一个什么问题,学生的思维获得一个巨大的发展空间,一个学生就发现了“廉颇为什么是‘负荆请罪’,而不是穿好衣服带上礼物去请罪”的问题,这个问题比我预设的“真和假和”更富有挑战性。顺着这样的思路,大家就发现廉颇耿直的武将风格和蔺相如文臣的胸襟与智慧,发现了“完璧归赵”是“和的开始”,“渑池之会”是“和的力量”,“负荆请罪”是“和的真诚”,跳出了从“不和”到“和”的机械思维模式,学生的思维触角延伸到了新奇的地方,真正获得了思维拔节的阅读快感。 没有思维发展的阅读快感是肤浅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有了思维的发展,就必然会伴随阅读快感。过去那种设计大量习题,把孩子牵来牵去的思维体操训练课,是不会形成阅读快感的。所以,只有让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融入一个富有生命活力的文化场域之中,才能产生超越“机械操练”和“肤浅快感”的阅读享受。 《将相和》是一个有着丰富文化内涵的历史故事,对待这样的作品,切忌把完整的故事切割开,然后用一个个片段去求证一个个观点。你必须让孩子在清楚文本细节的基础上去发现他们自己能够发现的风景。所以,我让孩子们以讲述故事的方式通读了全文,在鲜活的历史故事中思考人物的言行;随后又通过还原故事的全貌,理清人物的关系和故事发展的内在逻辑;最后在“和”的主题探寻中,认识文章的结构和中心,品味历史人物的个性品质。而重要的是,这一切都浸泡在悠久的民族历史文化之中。当孩子们发现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和顾全大局,当他们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故事中深刻地体会到了“将相和”意义时,与其说是他们发现和理解了人物的思想、文本的内涵,不如说是孩子们通过阅读发现了自我——伴随着人性的复苏,那在生命中蕴藏的“和”的种子迸裂脆响。我并没有过多地渲染“和文化”,并没有游离于文字之外进行文化内容的大量拓展,但最终还是将学生带进了一个丰富可感的历史文化世界。因为文化是不需要布道的,让孩子真正地亲近文字,亲近阅读,便是唤醒了隐藏在儿童生命中的文化基因——“和”的理念大概已经在他们的心灵深处萌芽了。我想,对孩子来说,这也是一种阅读的深层快感吧。 文字可能是一堵墙,也可能是一扇窗。文字的世界,远比我们眼前的世界要美妙,要丰富。我们的阅读课堂,不是缺乏美,而是缺少了“发现美”的眼睛! 课结束了,但开启的“阅读发现之门”却没有关闭,孩子们一定还会去发现“赵王的故事”,还要去探寻赵国最终是如何被秦国灭亡的秘密…… (原载《人民教育》2008年第18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