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人民教育杂志  
您的位置:首页 > 教学 > 正文
《猴王出世》教学实录
2010-03-25  2010年03月25日  来源:人民教育

  师:同学们,三个字的短句,有跳跃感,让石猴在字里行间跳起来、动起来!往下读,你还会有发现。自己试试看。(课件出示第二分句: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学生自读这一句。)

  师: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

  师: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个“虫”字?这个“虫”,可不是我们玩的毛毛虫,知道是什么吗?

  生:昆虫。

  师:是长虫,知道是什么了吗?蛇!(学生发出惊讶的声音。)

  师:这石猴与狼虫——

  生:为伴。

  师:虎豹——

  生:为群。

  师:獐鹿——

  生:为友。

  师:猕猿——

  生:为亲。

  师:这是一只怎样的石猴呀?请你把它读出来。(指名两个学生读,读得很有感情。)

  师:同学们,往下读,更有意思了!(课件出示第三分句: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自己试试看,你又发现了什么?

  生:它们就像诗一样,对得非常整齐。

  师:一对对子!你们经常诵读古诗文,一定有感觉。我们来对一对。夜对——

  生:朝。

  师:宿对——

  生:游。

  师:石崖之下对——

  生:峰洞之中。

  师:谁能读出这样的石猴?

  生:(带着古诗文的韵味读)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师:你们真是太厉害了,让我们一起来读。(学生齐读。)

  师:如果把这三个分句,连成文中的长句子,你还能读好它吗?自己先试试。(学生自由练习。)

  师:谁向我推荐一位?自告奋勇也行。(指名读。)

  师:最后一句读得最好。这三个分句,第一个分句要读得跳跃,老师建议你读后吸一口气,再读下面的句子。(再指名读。)

  师:非常非常好!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读这一段好不好?我来起头,你们接着读。

  ……

  师:读到这儿,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石猴?拿出笔,在这个句子边上写下批注。(学生默读、批注。)

  ……

  师:同学们,作者写的是活泼、跳跃的石猴,用的语言也非常短促、跳跃、有节奏。反过来说,正是这样的语言,让我们读到了一个顽皮可爱、活泼跳跃的石猴。内容与语言高度融合,这就叫经典。下面,就请同学们自己研读第二个问题(课件出示:课文是怎样写“石猴成为猴王”的?)。请你抓住一两个关键的句子进行研读,用心体会语言的秘密,做下记号,呆会儿我们进行交流。(学生自主研读,同桌讨论。)

  师:我看同学们都很有收获,谁愿意和大家交流一下,不要怕出丑,要勇敢。

  生:我找到了这句:(读)“哪一个有本事的,钻进去寻个源头出来,不伤身体者,我等即拜他为王。”连呼了三声,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他瞑目蹲身……那里边却无水无波,明明朗朗的一架桥梁。

  首先,从这么多的语句中,我感到,吴承恩在写这里的时候用了拟人的手法。猴子是不会说人语的,但是他却把人语用在了猴子身上,他把这个猴子说得活灵活现。再加上“他瞑目蹲身……”这里的“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和“跳”字把石猴的动作描写得十分生动。

  师:我要拜你为师!你姓什么?

  生:周。

  师:周老师,请坐。

  ……

  师:刚才他说得非常好,我还想建议你们再读读猴子的语言,读读他说的话,看看有什么新的发现。

  生:(齐读)“我进去!我进去!”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

  ……

  师:如果换一种写法,还会不会有这样的感觉呢?(课件出示,改成:我进去吧!我进去吧!)

  生:我感到那好像是强人所难的样子。

  师:勉强。

  ……

  师:难怪有一位大师说,一流作品与二流作品之间的区别,往往只差几个字。同学们,像这样描写石猴的语言——短促、重复,文中还有几处,你读一读,再感受感受。(学生跳读课文,感受石猴的语言特点。)

  师:谁读到了?

  生:(读)石猴喜不自胜……打了两个呵呵道:“大造化!大造化!”

  师:同学们,什么是大造化?

  生:在这儿指福气和运气。

  师:大家都有福气了,不用再受老天之气了。怎么读呢?(学生有感情地齐读此句。)

  师:还有吗?

  生:(读)石猴却又瞑目蹲身,往里一跳,叫道:“都随我进来!进来!”

  师:请你关注这个“都”字,可以加上动作,试试。

  生:“都随我进来!进来!”(做动作。)

  师:像不像猴王啊?

  生:像!

  师:让我们一起来一遍,加上动作。“石猴却又瞑目蹲身,往里一跳,叫道……”

  生:(边做动作边读)“都随我进来!进来!”

  师:读到这里,你又读到了一个怎样的石猴?请你在相关的句子边上写下批注。

  ……

  师:我们每个人都读到了自己心中的石猴。我也写一个(师板书“敢作敢为”)。

  三、总结提升,整体把握猴王形象。

  ……

  师:在这篇经典名著里,语言的珍珠随处可见。请同学在最后一点时间里,再挑选自己认为最精彩的语言读一读,背一背。(学生自由朗读、背诵。)

  师:同学们,上了这堂课,大家一定发现:读经典,不仅要读懂“写什么”,更要去思考作者是“怎么写”的,因为——(课件出示)

  生:(齐读)“写什么”人人看得见,“怎么写”对于大多数人却是个秘密。

  师:希望同学们一生都与经典相伴。下课!

  (原载《人民教育》2009年第2期)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 编辑:程荣}

相关文章

2010高考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