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桌·旁观者言 中国语文岂能一张脸 ——由王春燕老师《猴王出世》一课说开去 ● 张祖庆 多少年了,我们一直在呼唤“课文内容理解与言语形式揣摩高度融合”的阅读课。然而,我们的大部分阅读课,一直在走内容分析的老路。教师所提的问题,大部分都在围绕着内容做文章。教师所采取的教学策略,走的大多是“内容——意义”的套路,很少从“形式”入手,探究“内容”是如何承载或表达“意义”的——这是典型的“得意忘言”。 语文课很重要的一个维度,是引领学生揣摩课文是如何表达的。语文课上,如果不研究如何表达,而仅仅局限于意义的获得,那么语文课就不再是语文课。因为很多阅读行为,都可以获得意义。读历史故事,可以获得意义;看《中国国家地理》,可以获得意义;上科学课,也可以获得意义。如果仅仅将意义获得作为语文课的终极目标,那么,我们的课便钻进了内容理解的死胡同。 在这次全国性的教学观摩会上,王老师却将《猴王出世》的着力点放在“言语形式探究与课文内容理解和谐统一”上。她带领孩子们研究语言,品味语言,感受经典名著的语言魅力。可以说,这是一次认识上的可喜飞跃,是一次课堂范式的大胆探索。 当然,也存在缺憾,比如,正如许多人所说的,它将“略读课文”上成了“精读课文”,朗读指导有技术化倾向,整个教学教师牵引过多,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不够,等等。但总的来看,王老师的这堂《猴王出世》,是一节具有探索意义,富有较大创新价值的好课,它是对长期以来以内容分析为核心的语文课堂的超越。然而,她所做的巨大努力,还是遭到比较多的质疑、误解。这是一种偶然现象,还是应该引起我们警惕的语文教学改革的现实呢? 现实是什么?那就是不少语文界人士,喜欢以一种先验的思维方式,以想当然的“大一统”模式来评判所有语文课堂。就在王老师参加的这次全国性语文教学观摩会上,不管什么年级,不管什么体裁的课文,不管学生事先是否熟读了课文,几乎所有课的设计和实施都似曾相识,好像同一个模子克隆出来的,又仿佛同一个师傅指导出来的。为什么?因为有统一的要求,统一的规定。比如第一课时的设计都必须有以下几步: 第一步:教师板书课题,让孩子们跟着看教师板书或者书空。(据说,这是为了体现重视书写。其实,很多课题,不是生字,为何教师不能课前就板书好?要示范板书,难道只有一种板书方法?) 第二步:齐读课题。于是大家把课题读得震天响。(课题都必须读吗?) 第三步:初读课文的时候,老师们总是说:请大家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注意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这样的公开课上,孩子们早就读过很多遍了,有的还能背诵课文了,还需要说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还需要这样走过场地读一遍?) 第四步:…… 太多的雷同,太多的相似! 而对这样的雷同现象,有人还非常“拥护”: 雷同、相似就是不好吗?有些语文教学中规律性的东西,是不变的,也是最简单的,正所谓“大道至简”。该怎么教,就怎么教吧,语文教学中何必扔掉那些最简单也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一味去追求太多的新奇、太多的玄妙、太多的机关、太多的陷阱呢……现在的小语课堂教学,不是“一张脸”,而是“变脸”,在“主题语文”、“诗意语文”、“智慧语文”、“情趣语文”、“情境语文”等劲吹大江南北,引起热潮之时,也吹得许多小语人找不到北了——“这语文课,我怎么越来越不会上了”,这已是为数不少人的心声了。 语文是千姿百态的,呈现语文的方式理应也是千姿百态的。“诗意语文”、“智慧语文”、“情趣语文”、“情境语文”等等,只是一些老师的个人风格追寻,我们没有必要一棍子打死,你不理解,不认同,不效仿就是。语文园地原本死水微澜,一些富有个性的老师给这一潭死水注入新鲜活水,这对语文教育改革有什么害处呢?然而,我们听到的,却是太多“围剿”的声音;我们看到的,是那些力图创新的课,被根深蒂固的思维模式本能地排斥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