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节课或一些课的认识不到位,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长期侵占着一线教师乃至语文界不少人士的大脑。一提“创新”,很多人总是认为这是走向“玄妙”,这是人为地将语文“复杂化”。其实,对传统的创造性继承,是创新;对模式化的东西大胆否定,是创新;引进欧美国家先进的教育理念结合本土实践加以发展,也是创新。然而遗憾的是,“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使我们的语文教育改革,难以有真正的突破。 窥一斑而知全豹。不客气地说,本次观摩会乃至以往的一些观摩会所呈现的课堂,基本上是大同小异的“近亲繁殖”。怪不得许多人听了我们的语文课,总觉得很奇怪,这些语文课怎么如此相似?在他们看来,用“中国语文一张脸”来形容,也许不为过。 走笔至此,我不禁想起了一种“小老头林”。有人为了让森林整齐好看,种植了一种单一的人工林。这种单一种植的人工林,尽管看上去井然有序、蔚为壮观,但它的生物多样性锐减,林下缺少自然林的灌草覆盖,腐殖层很薄,土壤肥力差,涵养水源能力弱,难以分散的针叶层干燥易燃。此外,单一林还容易导致虫害的发生。而且,单一林无法靠萌生繁殖,它们是一些“小老头林”。 好一个“小老头林”!毋庸讳言,现在一些观摩会上的四平八稳雷同的课,不就是在我们中国语文大地上种植的“小老头林”吗? “小老头林”是主观意志的产物。在百废待兴的年代里,人们需要多出木料,快出木料,以加快国家建设的步伐。于是林场管理人员设法栽培长得大、长得直、长得快的单一人工林。至于生物的多样性则忽略不计了。但人们忘记了森林的生态规律:“单一性导致脆弱性,多样性导致稳定性。”同样的道理,我们的语文观摩研讨会追求“样板课”的效应,那些看起来完美无缺,而实际上“年年岁岁课相似”的演绎,让语文教学一直徘徊在低水平实践状态。同一个模式,同一张面孔,这是对语文鲜活生命的摧残! 我们的语文界太需要不同的声音,不同的实践样式来激活这一潭死水了。 中国语文,迫切需要打破“一张脸”格局! 首先,要解放思想,改造思维方式。无论是一线教师,还是专家,绝不能陷入惯性思维方式中不能自拔。长期以来,我们总是高扬着改革的大旗,却对阻碍中国语文教学改革的某些陋习不敢也不愿大胆扬弃,以至改革之路举步维艰,我们的课堂面貌几十年涛声依旧;即便在局部有所改观,那也是茶壶里煮饺子,难以泛起真正的波涛。窃以为,中国语文要打破“一张脸”的局面,不是从技术上突破——中国人历来不缺乏技术上的创新。我们要从思维方式的变革上有所突破;要鼓励创新,对那些敢于创造、勇于探索的教师,大力扶持。要容许他们的课“出格”,甚至“另类”。只要这样的课对学生的发展有帮助,只要学生在这样的课上语文素养得到切实的提升,我们完全可以不用计较它是否符合传统的所谓“教材教法”、“教学原则”。 其次,营造“兼容并包”的学术氛围。在语文园地里,要有一种雍容大度的气象,要鼓励自由意志和独立精神。正如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所言:“我认为研究学术,最主要的是要具有自由的意志和独立的精神……独立精神和自由意志是必须争取到,且须以生死力争。”要给那些语文园地里有思想有建树的“叛逆者”以一席之地;要鼓励教师在继承本民族语文教学传统精华的基础上,吸纳其他国家先进的理念,大胆“拿来”,“洋为中用”。 最后,倡导“百花齐放”的观摩格局。两年前,我曾大声疾呼,全国性的观摩教学,要淡化竞争,凸显研讨。淡化竞争,注重观摩,就会给上课教师以宽松的心理氛围,来自不同地域教师的迥异风格就能得到张扬和凸显。同时,拓宽观摩选题范围,变单纯的“阅读教学观摩”为“语文教学创新观摩”,诸凡语文教学的各个领域都可以作为观摩的内容,而不仅仅局限于阅读教学;再比如,在研讨中,增加特色和创新的比重。衡量一节课,既有普适的标准,又给创新和特色以适当权重。这样一来,上课教师就能放开手脚,“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 (原载《人民教育》2009年第2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