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人民教育杂志  
您的位置:首页 > 教学 > 正文
让教师专业社群变得更聪明
2010-03-26  2010年03月26日  来源:人民教育

  ● 柳夕浪

  如果说教师是研究者,教学知识是社会性地建构出来的,是对外在事物的反映,而非个人孤立进行的,那么,将教师个体的研究力量加以整合,以拓展教师的研究行为,促进知识创新的组织过程也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一

  一方面,教师成长在备课组、教研组,其专业发展离不开所在学校的专业社群,绝大多数教师还没有机会直接聆听名师、特级教师的指点。另一方面,很多教师对现行的学校集体备课、相互听课评课的效果并不满意,认为其流于形式,收效不大,有些“劳民伤财”,好比“鸡肋”,食而无味,弃之可惜。

  在谈到备课组、教研组课活动质量不高、流于形式和低水平重复时,一些人抱怨其缺少高水平的专业引领,只是“萝卜烧萝卜,最后烧出来的还是萝卜”。其实,还有一个比专业引领更为重要的教师专业社群的组织问题。制度好、组织得当,可以造就出更多高水平的引领者,激发出大家的,而不仅仅是少数几个人的积极性与创造才能;组织不好,再好的人才也会被闲置,发挥不了作用,或者事事离不开少数人的“火车头作用”。由于缺少必要的学术生态环境的滋养,最终导致教师的创造活力的枯萎。

  教师个体发展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这种差异不仅表现为教学经历、学科知识、教学水平的明显不同,而且在个性风貌、价值观念、目标需求等方面也表现出巨大的差异。在教学过程中,大家需要通过分工协作来共同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劳动的效率通常因专业分工而提高。于是,相对稳定的教学关系结成正式的教学组织,如班级、年级、年段,备课组、教研组、年级组等,从而展开教学组织内部的分工、协作与竞争。这一过程促成了教学系统的人力、物力、财力及各种信息资源的优化组合与高效运作,完成了一种集约式、集智式的创造性劳动。

  组织的难题就在于要将教师个人目标整合为团队目标,将个人行为整合为团队协作行动。而团队行动不是简单的统一目标、统一步调、统一指挥、统一行动,它重在扩展和解放教师个体,做个体所不能做到、无法做到的事情。

  任何一个教学组织都应赋予教师个性生长的空间,他们的个人需求和价值理应得到尊重。一个没有思想,没有个性的教师群体,一个“普遍平庸”的人群是不可能有创造活力和整体战斗力的。教学组织目标不是依靠成员整齐划一的步子,而是要通过教师个性化的行动去实现。

  目前,学校教学组织管理表现为刚性有余而柔性不足,过分强调统一目标、统一内容、统一步调、统一考查。教师无法真正从自身所面临的教情、学情出发,以学论教,实施富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教学,不能动态地调整自己的教学过程,缺少创造性地转化与生成的空间,过分强调精细管理、规范运作,教学分工越来越细,实施科任教师分科、分段包干负责,等等。

  然而,当职业生涯长时间地将教师限制在一个学科、一个年段,甚至一个年级;当不同学科、不同领域之间的信息交流困难,同学科内交流过于正式化、标准化时,教师的视野也就会变得越来越狭隘,教学行为越来越模式化、刻板化,创造的活力就会被扼杀。这最终会导致教师只从单一的学科角度思考问题,看不到学生发展的生态性和整体性,教学行为也就会变得越来越缺少理性,更缺乏人性。

  在很多情况下,学校的教研活动一般按自上而下的方式运行,形成一条指挥的等级链。形式如同一个金字塔,处于最顶端的是学校负责人(当然,上面还有专门的教研部门、教学管理部门),他将自己的教学研究与管理任务分派给教导处,教导处又将每一学科的任务指派给学科教研组,教研组又进一步细分给备课组,沿着一根不间断的链条,一直延续到每一个教师,彼此形成一种引导与被引导的关系。在带头人的包办代替或操纵下,一般教师成了教研活动中的“看客”,成了他人的附属,一旦失去“靠山”时,会感到无所适从。带头人不过硬了或者调离了,整个教研组就可能处于瘫痪状态。许多人如果没有了自己的思想,没有了自己的脑袋,还能促进教学新知识的不断生成吗?

  二

  中小学教师成为研究者,不仅有一个成为什么样的研究者的问题(至少有别于大学和科研机构的专门研究),还有一个越来越“科层化”的中小学管理制度的问题。

  柔性组织

  学校教学必须有组织、有分工、有必要的角色和职能定位,否则无法有序运作。教师作为组织中的一员,就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以保证组织利益的最大化。同时教学组织又应当是灵活而富有弹性的,为教师提供必要的自主选择的空间。让合适的人去从事恰如其分的工作,注重“自愿组合”,而不是将教职工安排在固定不变的岗位上。岗位定期或不定期的轮换,不仅能促使教师不断学习,更新知识,而且有利于克服惰性,破除陋习,激发其积极性和创造性。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 编辑:程荣}

相关文章

2010高考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