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人民教育杂志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以文化的力量推动教师专业成长
2010-03-26  2010年03月26日  来源:人民教育

  ● 曹瑞敏

  把教师作为学校发展的第一要素,用教师的专业发展引领学生的全面发展,用师生的成长带动学校的持续发展。在这一进程中,文化建设彰显了独特的魅力,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力量。

  学习文化——让教师在“学习型组织”中互动提升

  凭借读书、培训、反思三条学习主线,我们建构起学校的学习文化,让学校教师在这个学习文化场中,把读书贯穿在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之中,实现专业上的自我超越和共同成长。

  我校教师的读书始于“指令性阅读”:每学期学校都指定阅读一本理论书籍,然后交流学习心得;拓展于“专题化阅读”:由教师自己选定读书专题,进行文本阅读、网络搜索、报刊摘记,打造自身特色;潜心于“60分钟静读”:每周学校安排统一阅读时间,教师各取所需,静心阅读,沉心思考,主动汲取知识营养。学校每周还要组织“群体性学习”,以《人民教育》和《中国教育报》为主件,将最前沿的信息、有价值的经验、能促进思考的教育理念,大密度地抛给教师,以期使他们得到日久天长的滋养与提升。

  在渐行渐盛的读书氛围里,学校逐渐选定了教师的五大阅读范围,开展“五读”活动,力求多向受益,全息摄入。一读教育专著,写好笔记,进行研究性阅读,铺垫理论底子;二读文学名著,自我感受,进行欣赏式阅读,丰厚文化底蕴;三读名师实录,“全程”记录,进行自省式阅读,促进专业成长;四读期刊杂文,旁批心得,进行主题式阅读,了解信息;五读人文读本,校内交流,进行潜沉式阅读,浸润心灵。以此读成学识之师,文明之师,博爱之师。

  于是,读书成为校园里教师的一道美丽风景,“享受阅读”成为教师追求的生活方式。曲广宁老师写下了这样的读书感受:“那充满智慧的文章……深深感染着我,教育着我,让我一步步由幼稚走向成熟。”山其红老师在读书心得中写道:“书将永远是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美食。沉浸于油墨的芳香,聆听纸页翻动的声音,在文字遨游中体会那难言的满足、幸福和富有。”

  如果说读书在教师成长中起到精神滋养作用的话,那么培训则承担着提升教育技术、技能的任务,是教师成长中永恒的主题。以信息技术培训为例:学校进行跟进式集体培训。跟随学校硬件建设的步伐,本着建成即培训、培训即应用的原则,使每一种设备配备之后都可以展开全面应用,达到为教学服务的目的。在整合型应用培训中,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法、环节、教学设计的培训,老师们明确了整合的实质,从根本上实施高质量和高效率的教育。我们还进行互动式个体培训,将1634个网上课程置于网站,老师们进行自选学习,达到基于应用,各取所需的功效。

  上学期引进“白板”后,三个公司的技术人员对全体教师进行轮番培训,让“白板”这种更强大的信息技术手段很快走进了教师的课堂,进一步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不足一个学期的时间,林世美老师的英语课就在中央电教馆白板课题开题会上做了示范,受到好评,并被指定参加全国比赛;李娜老师的数学课则通过层层“关卡”,在区、市、省比赛中脱颖而出,推荐参加全国比赛。培训成为教师成长的有力支撑。

  读书和培训是由外而内的学习过程,而反思则是来自教师内在的反省和思考,是理论同实践的对话,让深度思考激发创造。

  我校重视教师的课堂教学反思,强调一课三次反思,获得三层收获。教学前反思,让课堂因预设而精彩。从个人备课,到集体通课,再到个性修改形成教案,教师经历的是对教材的反复阅读理解,对资源的多次整合重构,对方法的多向审视调整。教学中反思,让课堂因生成而美丽。课堂教学中,针对实际情况,面对不同学生,及时调整教案,让课堂成为师生共创的过程。教学后反思,让课堂因思考而深刻。在反思中总结成功,剖析不足,提出改进,收束本课,启示将来。已有十几节获奖课的陈吉宁老师在一节探索课的反思中写道:“深度思考,品味美丽,让我们自身也变成一道美丽的风景吧!”林群老师也记录下了她在反思中的成长:“在结束反思的这一刻,有种感觉已在心中孕育、升腾。是希望?是方向?亦或是壮志?我突然明白语文教学真的能给人带来成长的快慰、收获的喜悦。”

  注重日常教育反思,强调老师关心教育中的点滴。教育反思让老师们注重学生体验,尽力将每一次活动开发成学生全体参与的课程;注重教育观察,把“人事”、“物语”所引发的学生变化进行及时记录;注重理性思考,透过现象看本质,逐步形成教育中的自我观点。反思真正成为了教师发展的必需。

  这样,一天三小点:读书,一天读一点;培训,一天学一点;反思,一天写一点,构成了学校浓郁的学习文化,纯化了教师群体的关系,让教师在信息摄入中走向专业成长,必将最终成就教师的事业。

  合作文化——让教师在“研究共同体”中互为“课程”

  在校本研修中,建立以学习、交流、合作与发展为基本要素的教师“研究共同体”,是使教师相互学习、借鉴、影响,不断提升专业能力的有效方式。在行动的过程中我们着力建设三个共同体。

  一是建设常规教研共同体,以学科为单位,以挖掘教材、改进课堂为重点研究教学。

  在“集体备课”中让课堂“实”起来。我校形成了“集体通课、个人主备、平台发布、个性修改”的备课模式。重集体智慧的整合和个性特点的发挥,在思维碰撞中形成预设教案。在“接力上课”中让课堂“精”起来。学校中同级部老师就一节课反复磨炼,接力上课,在互为培训者的研修中,教师们得到多角度、多层次的指导和帮助,并逐步内化、吸收变为自己的财富,再呈现给学生的就是一节节的精品课。在“多维评课”中让课堂“活”起来。我们采用“堂堂跟进”的形式,每次听课必评课。上课者自评,听课者互评,指导者点评,反复咀嚼,精心思考,群策群力。“常规研究共同体”这种同伴互助式的教研方式,使教师在互动和对话中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

  二是建设实验研究共同体,以课题组为单位,以发现问题、实验创新为重点促进教学。

  我们本着“问题即课题”的理念进行“微型课题”研究。教师就自己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选择小课题研究,切入点小,直奔教学需要。本着“一题多层面”的原则进行“分解课题”式研究。如“资源性语文教学”研究中,将课题分解成阅读、作文、实践、作业、备课、评价等多个子课题,使研究既有深度又有广度。采用“学科联动”方式研究,主要用来研究综合性课题。比如在“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实验中,我们将多学科教师和相关学生整合为一体,分别承担脚本设计、电脑绘画、角色配音、资源开发任务,使每一份资源都实用而精制。我们还采用“校际协作”的方式,研究地域性课题。如“基于网络的校际间协作学习”实验,87所全国不同地区实验校以小课题为研究内容自由组合,师生合作通过综合实践、网络互动、网络评价等方式协作研究,使实践成为基础,网络成为平台,地域差异成为资源。“实验研究共同体”把全体老师引领到科研的轨道上,促进教师们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变。

  三是建设课程开发共同体,以课程门类分组,以整合课程、制订纲要为重点服务教学。

  我们以“中国红”为主题,建设校本课程。开发“根文化”课程。以“孝、忠、善、礼、义、诚、勤、俭、智、勇”十项美德为内容,通过“传统故事、成语接龙、格言放送、古诗天地、经典阅读、我的故事、我的发现和实践天地”等板块,让学生在讲故事、说成语、诵格言、背古诗、读经典的过程中习得中华美德。开发“海文化”课程,建设“中国海”学生专题学习网站,形成“海洋世界、海域名城、海与名人、海上交通、海与文化、海事沧桑、海洋环保”七大板块内容,同时也构成“资源类”、“活动式”、“学科类”、“研究式”学习的模式,用网络课程引领师生开阔视野,走向开放。“课程开发共同体”提升着教师的课程意识,学校事事皆课程的理念正在形成。

  研究共同体的建立,整合了教师资源,打破了学科界限,在学校中形成了教师教育场,促进老师们在合作研究中走向专业发展。基于这样的合作,我们的校本课程不断丰富,剪纸、脸谱制作进入美术课程,京剧进入音乐课堂,螳螂拳进入体育课程;基于这样的合作,我们的课题研究选题更加前沿,研究更加深入,成果更加丰富,先后建成“中国海”学生专题学习网站、经典诵读网站、动画城网站、“大家”作文网站、教师培训网站;基于这样的合作,老师得到了共同发展。比如音乐组,李昕尉老师的音乐欣赏课《大河之舞》在全国优质课比赛中获第一名,张慧老师获市音乐优质课比赛第一名;计算机教师钟林参加国家级课题研究成为优秀教师,辅导的学生进入全国比赛;刚工作5年的孙剑老师也走上了全省语文优质课比赛的舞台,学校的科学、体育课也在全省优质课比赛中获奖……“在这样的群体中,想不进步都不行”。

  课程文化,让教师在“开放性平台”上互助成长

  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教师的思想、经验得以物化,也可以在校本研修中与同伴互为“课程”,互助成长。

  “工人子女小学同盟会”本是老师们自发建立的“民间”QQ群,后逐步成为学校的公用群,承担了学校会议通知、老师反思交流的任务,成为求助、助教、传递信息和资源的平台。“FTP平台”则将老师们日常积累的所有资料集于一体,分类储存,并自成体系,形成分类、共享的资源,任何一位老师都可登陆、下载、参考、调用,它成为支撑教师互相学习的功能强大的平台。“教育博客”更成为老师们互相学习、自觉成长的推动器。我们把QQ平台、FTP内网、教育博客都视为教师共同学习的公有课程,同时我们把部分教师评价也视为教师“课程”加以开发。

  比如在“探索课、示范课、评优课、创新课、当堂质量验收课”听课评价中,阅读每位教师不同风格的教学;在运用自制课程资源说课,对通用基本功、学科基本功、信息技术能力等分项评绩的过程中,教师的优秀表现;建设教师成长电子档案,将教师所获成绩、精品教学设计、学生评语等有价值的材料按年度放入,既成为教师成长的过程性记录,又是教师间互相学习的有效课程。

  文化化人,文化不仅存在于我校的学习、合作、课程文化的组织形式中,而且还承载于“比干劲、比奉献、比创造”的“工小精神”中,是“一切取决于你的信息摄入”、“坚持是最不需要技巧的”行动理念,是“让研究成为教师工作的态势”、“我们一直在努力”的行走方式。文化成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不竭动力。

  (作者系山东省烟台市芝罘区工人子女小学校长)

  (原载《人民教育》2009年第5期)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 编辑:程荣}

相关文章

2010高考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