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人民教育杂志  
您的位置:首页 > 教学 > 正文
一场改变学校命运的课堂教学革命——河南省濮阳市第四中学教学改革纪实
2010-03-29  2010年03月29日  来源:人民教育

  从张素民老师这节《刹车距离与二次函数》的教学片段中,可以看到师生互动中教师和学生分别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师:这是我们上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y=ax2+bx+c(a≠0)在b=c=0的情况下为y=ax2(前面已经做了复习),如果只有b=0,函数变成什么了?

  生:y=ax2+c。

  师:那么这种函数的图像又是什么样的呢?它又具有哪些性质呢?打开课本看46页到49页,学习时间大约7~10分钟。

  生:y=ax2+c当a>0时,对称轴是y轴,开口方向向上,顶点(0,c),最值有最小值c。

  师:要想知道有最大值还是最小值,想象什么就可以了?

  生:图像。

  ……

  师:为什么又成最大值呢?

  生:因为开口向下(改正书写),有最高点(0,0),变化趋势是当x>0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当x<0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

  师:他得到的结论有什么问题?

  生:没有。

  师:谁还有其他的结论?

  生:当c>0时,y=ax2+c的图像可由y=ax2的图像沿y轴向上平移c个单位得到。

  师:(强调)由谁得到谁的呢?

  生:由y=ax2的图像得到y=ax2+c的图像。当c>0时y=ax2的图像沿y轴向上平移c个单位得到y=ax2+c的图像。当c<0时y=ax2的图像沿y轴向下平移c个单位得到y=ax2+c的图像。

  师:谁有疑问或者补充?

  ……

  师:谁还有其他问题?(无人回答)我还有一个问题问大家,y=ax2的图像通过平移可以得到y=ax2+c的图像,由后者可以得到前者吗,怎样得到?

  ……

  在张素民老师和学生互动的过程中,学生能自己解决的问题尽量让学生自己来解决,而学生没有发现的问题老师又要抓住时机适时地提出来,这样就很好地处理了学生提出的问题与自己预设问题之间的关系,既尊重了学生,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又不是完全跟着学生跑,保证了教学目标的完成。

  “双互动”,使课堂真正“活”了起来。

  无论什么模式,开放了,就活了

  “三段式”并没有成为四中老师们恪守的“死教条”。

  在教学过程中,自学、互动、检测三个环节是一个整体,具体到每一门学科、每一位老师、每一节课则发展出了各自的“变式”。

  从下面蔡欣欣对《夏感》一课的教学过程设计中,便能感受到老师们的教学个性和创造性。

  教学过程:

  一、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二、今天,我们就来欣赏梁衡的《夏感》,看看他到底爱“夏”的什么?(板书课题)。

  1. 自读课文,提出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1)第一段中“热烈”、“急促”、“紧张”作何理解?

  (2)在作者的眼里,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我们该如何理解?夏天的色彩难道只有金黄的吗?作者选取金黄作为夏季的色彩,是否有其特殊的用意呢?为何作者在结尾处却说“黄金”?

  (3)为什么说夏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代表着“紧张的旋律”?

  (4)作者为什么要赞美这样“苦涩”而又“紧张”的夏天呢?

  ——教师应准备的内容:文章语言分析。(略)

  2. 生生互动,教师引领,解决问题。

  三、整体阅读检测(略)。

  四、研读课文,品析文句。

  1. 学生讨论。

  2. 归纳发言、教师适当点拨。

  3. 描写夏之色,冬之色。

  五、课堂小结。(略)

  蔡欣欣的这节课采用了多次循环的“三段式”。第一部分使用自学、检测环节,是三段式的小循环。第二、第三部分呈现的是自学、互动、检测环节,此时的检测是在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后的“保底检测”。第四、第五部分又一次呈现自学、互动、检测三个环节,这次循环又上升了一个层次,是在研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写“夏之色”、“冬之色”以及让学生畅谈对这篇课文的整体感受,属于“提升检测”。

  “根据不同内容选择不同的三段式,形成自己的三段式风格,这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孙石锁说。

  根据这一目标,各个学科组都在探究自己的三段式,探究不同课型的三段式。

  比如,数学组按新授课、复习课、习题课三种课型,设计成不同的自学方式。

  在新授课上,自学有两种方式:一是看课本。具体要求是:黑体字重点理解,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先做一遍例题,做完之后和例题对照。如果结果相同,就通过;如果结果不同,学生应思考为什么自己会出错,错在何处。不理解的地方做标注。第二种方式是实验。比如,身高与影子,不做实验的话,单靠学生的生活经验,会产生模糊的感受,甚至是错误的认识。

  复习课上的自学主要是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加以概括、总结。首先要列知识提纲,形成知识树。原来是由老师提供提纲,现在由学生自己列,尽管会有不完善的地方,但这也是自学的一种方式。其次要总结常见的题型,明确用什么题型来考查知识点。

  “开放性”不仅表现为教学形式的不拘一格,还体现在对课堂问题的把握上。

  作为四中的英语教研组长,听课评课对尹璐来说是最平常的事。

  “听课之后,我发现,上阅读课,让学生开放,问题是提出来了,但内容没讲完,因为学生发现的问题太多了,有些东西是以前讲过的,有一些是新的。放得太开,就好比早上让孩子去超市了,到晚上还没回来,究其原因,买的东西太多了。

  “我一看,这样不行,得告诉学生买什么东西,啥时候回来,这要体现老师的教学组织应变能力。”

  毕竟,开放不是“放开”,这里有一个“度”的问题。

  “后来,又强调合作和互动,出现什么情况呢?一个小的问题来回讨论,很耽误时间。本来一个小孩去买牙膏就可以了,结果派了俩小孩去了。这也是一种很浪费的步骤。每周听课下来,就发现教师提问时出现了‘放开却收不回来’的现象和‘为合作而合作’的假象。”

  每次听课,尹璐都把发现的问题写下来,定期跟教研组的老师们总结、商量。就这样,“每经历一次失败,我们就边总结、边改进、边提高,不断完善自己的三段式教学。”

  开放课成为四中老师们的常态课。

  就英语来说,很多老师拿出对话课来展示自己的三段式教学,因为对话课好讲,活动比较多一点。这种课一上出来就成功。

  尹璐说,“作为教研组长,我不能也上对话课,要带着英语组把各个课型都摸索出来,我要先下水,对一些课型进行尝试。”

  “上完之后,其他老师就会提出各种各样的意见和建议,让我非常受益。”

  作为迅速成长起来的一名年轻教师,尹璐已经成为河南省名师,主持编写“初中英语入门教材”。2008年8月,她还在濮阳市英语教师培训中推广使用自己的“三段式教学法”。

  “开放性”也改变了教师和学生的关系。

  “在课堂上,老师和我们好像没有距离一样,感觉很轻松、很自由。如果老师出错了,我们会在课堂上提出来。”一位7年级学生说。

  学生敢于对老师提出质疑,敢于指出老师的错误,也在教学资源的选择上有了自己的发言权。

  在7年级的一节语文课上,老师讲的是一篇微型小说《借你一个微笑》。

  “这篇课文我们在网上和杂志上都看到过,还被评为王牌小说,我很喜欢,就打印给几位同学,同学们都反映不错,但是自己不能完全读懂,我们就请求老师给我们讲一讲,想深刻地理解它。”语文课代表说。

  “从这篇文章我们学会了乐观、自信。”

  有一位学生刚从县里的一所学校转到四中,他说起新的教学方式就滔滔不绝:“在原来的学校,上课的时候老师讲,我们在底下刷刷刷地记,老师讲什么我就记什么,老师写一黑板,我们记一本子。”

  “现在好了,老师先让我们自学,然后让我们讨论,一讨论问题就出来了。原来是死记硬背,在这里是自己探究、自己学习。”

  “原来的课,我得配合老师,解决老师给我出的问题。现在,课堂是我的,我的问题老师帮我来解决。”学生兴奋地说。

  对此,张素民深有体会,“如果老师总是控制课堂的话,学生永远跳不出这个圈子。现在的开放课堂更多是开发学习时空,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自主性。”

  课堂氛围比以前活跃了,教学实效也凸显出来,四中的教学质量也得到大幅度提升。

  在2008年濮阳市的中招考试中,四中取得了市直初中总平均分第一、总文化平均分第一、七门学科考试有五门学科平均分第一的优异成绩。

  其他年级也不甘落后,在全市升级考试中,取得了两个年级总文化平均分第一的优异成绩。

  ……

  这些,也许还不是校长孙石锁的最终目标。

  (原载《人民教育》2009年第6期)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 编辑:程荣}
2010高考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