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人民教育杂志  
您的位置:首页 > 教学 > 正文
“读” 月——《月是故乡明》教学实录
2010-04-01  2010年04月01日  来源:人民教育

  〔评:承——涵泳吟诵得“主题”之情。“涵泳”,古之学者十分提倡。朱熹云:学者读书,须要敛身正坐,缓视微吟,虚心涵泳,切己省察。陆象山也有诗云: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功夫兴味长。品读导读之后,老师问:“读了这组文章,哪篇文章留给你的印象最深?哪句话勾起了你的思乡情?”此一问,看似简单,实则是让学生在涵泳精思后做最有价值的判断,最有意义的筛选,最有个性的赏评。学生的回答非知识性的作答,而是围绕主题“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朱熹《读书之要》),而后再深情吟诵,使其情更浓,其意更深。此外,老师的随机点拨和深情诵读则又对特定场景作了强力煽情和有效渲染。一是老师以诗解诗,直击主题,提升学生的思想认识,使课堂诗意盎然;二是借读激情,深化主题,捕捉学生心中的感动,使课堂真情四溢;三是举一反三,延伸主题,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使课堂充满思辨;四是比较发现,延伸主题,实现教材、读本的对话与互通。至此,课堂情趣涌动、精彩迭出。〕

  三

  师:无论是荷塘、梅花,还是文中那弯弯的月亮,每个人的心弦都有可能因为风花雪月而触动,但是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最牵动文人心的,无疑是月亮,在50836首唐诗中,月字一共出现了11055次,在中国人的心中,对月亮有着难以割舍的情结。那么你知道哪些带有月字的诗词呢?

  生:王安石的《春夜》:金炉香烬漏声残,剪剪轻风阵阵寒。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

  师:相思让人夜不能寐。

  生:李白的《秋浦歌》:渌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郎听采菱女,一道夜歌归。

  师:一轮明月,两处浓情。

  生:岳飞《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师:朦胧的月色,愈发让岳飞感到伤心。

  生:洪适的《渔家傲》:昨夜醉眠西浦月,今宵独钓南溪雪。妻子一船衣百结,长欢悦,不知人世多离别。

  师:无奈而伤感的月。

  生:陆游的《秋波媚》: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师:月亮多情,作者亦多情啊!

  生: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师:不论天涯海角,我们共同守望的永远是同一轮月亮。既然有这么多的诗人歌颂月亮,那么面对一轮皎洁明月,诗人在思念些什么呢?

  生:思念家乡。

  师:何以见得?

  生: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师:还有吗?

  生:思念亲人。如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生:还有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生:欧阳修的《生查子》: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评:转——沉潜积淀得主题之要。老师话锋突转,让学生瞬间进入对“月”的追忆中。先是让学生说出带有“月”的诗词,再用一问“既然有这么多的诗人歌颂月亮,那么面对一轮皎洁明月,诗人在思念些什么呢”进行融情想象,激越表达、归纳梳理,这一系列的过程实则是让学生学会沉潜积淀。古人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能读千赋则善赋”之说,正是强调了沉潜阅读和积淀的重要作用。学生积淀越多,表达就越丰富,越动情,越有层次,越有水准。〕

  四

  师:面对一轮明月,故乡的事,故乡的景,故乡的人,一下子涌上心头。有这样一位诗人,他面对一轮明月想起了什么呢?(课件出示《水调歌头》)读一读这首词的题目和序言。能读懂什么?

  生:我觉得大概意思是:苏轼想起了故乡,想起了亲人,所以他大醉,一杯一杯又一杯。此刻,苏轼面对一轮清冷的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千古杰作。

  师:你有非凡的理解能力。这首词是苏轼46岁时所作。这时期,苏轼因为与当权者政见不同,屡次被贬,而苏辙既是苏轼的同胞兄弟,又是亲密无间的知心朋友,甚至苏辙宁愿放弃自己的所有官爵、职务、待遇,来请求皇上赦免哥哥苏轼。这一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屈指算算,已经与弟弟分散7年之久了。由此,更增添了诗人的思乡之苦。让我们运用以气带声、以声传情、心领神会、寓情于声的技法,按“读正确、读明白、读出感情、读出色彩”这四个步骤来读好这首诗吧!

  (生自读,师巡视。)

  师:有些句子,我们一定要读好。如诗的开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师范读,生跟读。)

  师:面对这轮清冷的明月,苏轼此时心潮澎湃,在政治上,他遭人排挤,生活中,与亲人分散,无比孤寂。在这样一个团圆之夜,他也许会问:明月呀,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请同学们读出对弟弟的牵挂吧!(生再读。)

  师:苏轼还可能这样问明月:明月呀,你直道团圆有人笑,哪知离别有人愁啊!读出对世事的埋怨吧!(生再读。)

  师:尾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师范读,生跟读。)此时此刻,苏轼本应与弟弟,与亲人团聚,但是他不能,这时候,这轮明月显得那样凄凉,他本应惆怅与苦楚,但苏轼毕竟是苏轼,面对世事的多变,从容淡定。是啊,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就把这份思念,说给明月听吧!(再读。)

  师:浮云难蔽日。那就把这份安慰送与明月吧!(再读。)

  师:下面我们来进行配乐朗诵(播放背景音乐,屏幕上出现一轮明月)。月亮是夜的灵魂,是夜空的眼睛……它把远隔千山万水的思念连接在一起,就让我们用情感,托起这轮圆圆的明月吧!

  师:深情朗诵引子:穿越了千年,依然是那一轮明月,与一壶美酒,应和着说不尽的相思与惆怅。夜凉如水,万物都已入梦,唯有我和明月无眠。难道明月有心,暗将圆缺说与我听?莫非明月无意,教我忍看人间悲欢离合?

  全体轻声朗诵第一段: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全体深情演唱全诗(播放CD碟)。

  〔评:合——吟哦抒怀得主题之魂。吟哦,就是要学生放声朗读,在读得正确、流畅,抑扬顿挫中将语言形象化,将情感美化、深化。老师从“读正确、读明白、读出感情、读出色彩”这四个一一递进的层次入手,让学生运用以气带声、以声传情、心领神会、寓情于声的技法把苏轼的《水调歌头》演绎得淋漓尽致。课已毕,情未了,我们无法淡忘课堂上那直面心灵的诵读、刻骨铭心的想象和充满生命意义的追问,我们更无法淡忘在师生心间升起的那轮诗情画意的“明月”,与其说这是一次精神的洗礼、情感的回荡,倒不如说这是一次心灵的旅行,生命的涅槃。〕

  (原载《人民教育》2009年第7期)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 编辑:程荣}

相关文章

2010高考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