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经验·问题 ——小学数学4Q课堂的建构策略 ● 卞小娟 4Q课堂以培植学生智商IQ.(智力商数)、情商EQ.(控制情绪,管理情绪的能力)、逆商AQ.(抗挫折的能力)和创商CQ.(创造智商,开放、思维、创造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教学氛围民主、和谐,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的引导点拨与学生的自主探究达到一种“无障碍交流”的境界。 在教学实践中,4Q课堂如何建构,应采用怎样的建构策略,笔者结合小学数学教学实际简述如下: 一、建构4Q课堂,要以生态发展为本。 4Q课堂的核心是融洽、自主与生成。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这应是一个生态发展的过程。生态发展强调教与学的和谐,强调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都具有独立人格,师生之间是一种平等、理解、双向的人与人的关系。 是生态就必须关注“生成”,说“生成”就一定要说“预设”。有人说:“预设太多会限制学生的思维,从而影响课堂的生成。”也有人说:“关注生成会影响教师的预设,从而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我认为:没有精心预设的课不能称为好课,没有生成的课堂同样不能称为好课,课堂的生成来自于教师的预设。当然预设不仅仅单指教师对教材的认识,对教学的设计,还包括教师对课堂的调控以及教学思想的体现。因此,有了精心的预设必定会生成课堂的精彩,课堂的精彩成就了预设的精彩。 我在教学完三位数的加减法后出了这样一个练习:“一个女孩计算出两个数的和是400,旁边的一个男孩检查到她的一个加数是237,她却看成273了。问:正确的得数是多少,另一个加数是多少?”对这个练习的处理不能仅仅停留在巩固三位数加减法的计算,而应该发挥这个题目潜在的培养学生推理能力、逆向思维能力以及养成仔细及检查的良好学习习惯。正因为有了教师的精心预设,才有了下面学生的精彩表现: 学生通过阅读发现这里有两个问题需要解决,我没有让他们马上计算,而是要求思考自己的解决方法,然后全班进行交流。一个学生说:“这个练习很简单,因为她把一个加数弄错了,所以正确答案应该用400减237就可以了。”另一个学生接过话:“不对呀,既然一个加数错了,那么答案400也是错的,如果再用400去减正确的加数答案也是不对的。”有了前面两位同学的启发,班上的数学大王发言了:“她在计算中把237看成273,其实就是把一个加数多算了36,这样它们的和也就多算了36,正确答案就是用400减去36,得到364;再用364减去237就知道另一个加数是多少了。”这个学生能把自己的思考过程清楚且准确地表述出来,精彩的发言让我不由地把掌声送给他。就在这时我发现其余学生反应不怎么热烈,顿时想:这个推理过程是有些复杂,小孩子理解起来是需要一个过程的,要给他们一点儿时间。没想到又有一个男孩站起来说:“老师,我认为像××这么想太复杂了,我们可以直接用错误的答案减去错误的加数,得到的就是那个正确的加数了,再用这个正确的加数加上237得到的就是正确的答案了。”这位学生的话音刚落就得到了大部分学生的认可,看来这种方法比较适合。学生们选择了自己理解起来更容易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真是意外的收获!但我没有就此结束,紧接着引导学生发现用两种方法得到的答案都是正确的,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谈谈自己在解决这个问题中的体会。学生们一方面谈到了在解决问题中要认真仔细,并且要养成计算完后要检查的习惯,才不会出现像题目中小女孩那样的错误;另一方面则感受到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就能找到不同的解决方法,这样就会有更多的选择。看似简单的一个练习能让学生有如此收获,我心足矣。 处理好“生成”与“预设”的关系,师生关系就会融洽,课堂流程就会顺畅,课堂的精彩就会自然生成、不断涌现,学生4Q的发展就会和谐。 二、建构4Q课堂,要以生活经验为基。 美国教育家杜威指出:“教育必须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教育就是经验的生长和经验的改造。”杜威的论断揭示了学生的经验在新知识学习中的作用。《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学生的学习活动就是利用自己原有数学经验来主动建构新的数学知识,通过对新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改造和充实自己的经验,再用新的经验来进行新的数学认知活动的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