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人民教育杂志  
您的位置:首页 > 教学 > 正文
教研活动要有“研究”含量
2010-04-23  2010年04月23日  来源:人民教育

  在我国,中小学均设有教研组,教师之间一起备课、相互听课并讨论,是一种教研制度保证下的以校为本的日常教学研究活动。这种教研活动在三级教研网(省教研室、市县教研室、学校教研组)制度保障下已有50多年的传统,具有中国特色。但教研组究竟应该承担怎样的研究功能、该如何开展教研活动,仍然值得我们反思和重新审视。

  教研组的功能究竟是什么

  学校学科教研组是教研活动中的基本组织,其肩负的教学研究功能在教育部的文件中一直有所反映。1952年教育部在《中学暂行规程(草案)》中明确规定:“中学各学科设教学研究组。由各科教员分别组织之,以研究改进教学工作为目的,其任务为讨论及制定各科教学进度,研究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1957年教育部在《中学教学研究组工作条例(草案)》中进一步明确了学校教研组的“研究”功能:“教学研究组是教学研究组织,不是行政组织的一级。它的任务是组织教师进行教学研究工作,以提高教育质量,而不是处理行政事务”。随着教育的发展,教研组又具有了把课程改革的理念落实于日常教学的任务。1990年教育部在《关于改进和加强教学研究室工作的若干意见》中进一步要求“各中小学教研机构要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中心工作,充分发挥教学研究、指导和服务等作用”。2001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强调,“广大教师要积极参加教学实验和教育科研,教研机构要充分发挥教学研究、指导和服务等作用。”可见,对于学科教研组和教研机构的“研究”功能从它建立之初到深入推进基础教育改革的新时期,从来就没有被弱化,而是被不断强化和赋予新的“研究”使命。

  教研活动中的突出问题是什么

  2004年,上海市校本教研八区联动项目组对329所中小学的调查发现,“任务布置多,深入研讨少”、“以应付考试为中心”是教师们反映的突出问题。为何教研活动带给一线教师如此的感觉和印象?笔者剖析近5年参加的各类学校教研活动发现,亟需解决如下四个方面的突出问题。

  1 教研活动如何有明确的聚焦方向?教研活动往往被教师看成是每周某天下午固定时间的一次“例行会议”,教师经常是在“不知情”的状况下按照时间地点匆忙参加一个活动。这种事先没有广而告之研讨内容的教研活动,谈不上事先准备,参与者往往是现场即兴发挥,研讨过程中教师的发言随意性较大、观点漫天发散、甚至有点“跑题”。

  2 如何让不同类型的教师受益?教研组的教师之间差异往往比较大,出于教师梯队建设的需要,教师教龄分布从不足5年到二三十年等各个阶段,教师层次从新教师到市区名师或骨干教师。我们很难想象,不同类型的教师在参加同一个没有考虑教师不同需求的教研活动时,每个人都能在其中有所收获。难怪在一所名校,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私下说,“这样的教研活动即使不参加,也不会感到有什么损失”;而一位新教师则兴奋地告诉我,“你不知道我是多么渴望每周一次的教研活动,我非常想知道其他老师的想法和他们谈论的一些‘术语’”。

  3 如何突破经验层面的局限?经验是教师日积月累获得的宝贵财富,但往往是零散和默会地存在于教师的头脑中,只有在具体教学情境中才能表现出来。令许多老师感到困惑和无奈的是,学校教研活动中总是“你说我说大家说”,但说来说去似乎很难跳出感触式的怪圈。尤其是一群经验水平相当的老师之间,更容易囿于同水平反复,产生“萝卜烧萝卜”的现象。

  4 如何推进研讨逐渐走向深入?教研组有时会围绕几次“磨课”展开一系列教研活动,仔细反省这一系列研讨活动中的内容,我们常常会感到困惑,后一次教研活动比前一次教研活动有何提高和改进?由于教研活动中缺乏对研讨内容的提炼与归纳,以至于我们没有在头脑中留下什么清晰的印记,更不可能明确地说出每次的研讨收获,而这种低效、重复的多次研讨恰恰给人以“从头再来”和“似曾相识”的印象。

  针对上述教研活动中的问题和困惑,我们倡导“四有教研活动”——即“有主题、有目标、有方法、有积淀”,试图克服以往教研活动中的弊病,增加教研活动的“研究”含量、进一步“精致”我们的教研活动。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 编辑:张国华}

相关文章

2010高考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