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堂流淌情感 高效课堂的关键在于学生的获得与成功。 对此,有位教师在博客中深有感触地写道:“试想,如果学生不喜欢课堂,没有收获,那么,每天7节课,学生在忍受着多大的煎熬啊!我们能不能说,老师创设一个学生喜欢的高效课堂,就是在提高学生的‘幸福指数’和‘成功系数’呢!” 然而,在日常教学中,有的教师上课学生们都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效率很高;而有些教师上课时,学生则不认真听讲,不主动回答问题,课堂死气沉沉,毫无学习的快乐。 “呆板、单调、低效的教学渐渐使儿童失望了,他们不经意间流露出的那种黯然神伤的表情,让我的心沉重起来,并为之焦虑。”② 出于对学生情感体验的强烈关注,30年前,李吉林老师从心底问自己:“教学上的这种弊端是儿童学习的羁绊,是儿童身心发展的桎梏。怎样顺乎儿童天性,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呢?”那就是“一切从儿童出发”。为了寻找答案,李老师在情境教育的道路上跋涉了30多年。 其实,在课堂中,学生是最需要教师理解的人,学生的成功渴盼教师的高度关注。 法国数学家波利亚说:“教师在课堂上讲了一些什么并不重要,而学生想了和学了些什么更重要千万倍。” 教师只要用心去贴近学生,就能够意识到课堂里学生的情感和行为变化,敏锐地解读在教室里所发生的事件,而且能够准确地监控自己的教学行为,并有能力预防及处理各种问题,这对教学成功起决定性的作用。 可以说,优秀教师在教学中总能将自己、教学科目和学生联合起来。③ 此时,教师的心灵就是织布机,针线在这里牵引,力在这里紧绷,线梭子在这里转动。课堂牵动着教师的心,打开学生的心,极大地影响学生情感体验的形成。这样的课堂不仅是知识的学习,更是一种心灵的滋养和生命的启迪。 其实,在自主学习、多元理解或交流互动中,学生往往会带着已有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其中。这样,在人与人的互动、心与心的交流、思与思的搏动和情与情的共鸣中,就会生成多姿多彩的课堂状态。教师只要牢牢把握这些契机,适时地做出反应和调整,就能使教学直抵学生的理智和心灵。 众所周知,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阶段,是非观念尚未完全定型,对一些问题有不正确的看法或错误的做法在所难免,且会在课堂上有所表现。因此,教师不要轻易给学生下结论,而是应该仔细洞察他们的内心世界,通过情感的沟通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成就感,使课堂成为所有人积极向上的学习场所。 除此之外,长期以来,有些教师习惯给一些学习困难和有行为问题的学生贴上“坏学生”的标签,其结果直接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实际上,恰恰是这些被贴上了“标签”的学生更需要教师的关注、理解和帮助。 教育在最贴近人性,在最能沟通人的心灵的地方,最能让学生接受。可以说,关注课堂里学生的情感体验,这是高效课堂的基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