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人民教育杂志  
您的位置:首页 > 教学 > 正文
文本解读:不断叩问“怎样写”
2010-04-25  2010年04月25日  来源:人民教育

  示例五:侧重追问“怎样写”的解读。

  这篇小品文的景物描写在裁剪上独具匠心,因为“大雪三日”、“雾凇沆砀”,所有“上下一白”。这种“白”对表达情感思想而言,已经超越了色彩之“白”。“上下一白”并且“雾凇沆砀”,不写现实之景、物、人,而是写景、物、人的“影子”,倍显迷蒙的特点。在迷蒙中,“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种景物在作者笔下是以“影子”的形象呈现,具有极度变异和夸张的特点,这说明,现实中根本没有这样的“影子”。为什么?因为影子只是景物的梦,景物是作者的梦。作者营造了一个梦一样迷蒙,梦一样模糊的西湖雪景。

  由此看出,这篇小品文的基调是“梦”。作者为什么要用“一白”、“雾凇”、“影子”营造梦的意境?他在《陶庵梦忆》书序中说“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这种浩叹,在书序中进一步痛述:“陶庵(张岱的号)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駴駴(让人惊异)为野人……作自挽诗,每欲引决(自杀)……”张岱前半生为贵族子弟,生活在明末,后半生茅屋葛衣,生活于清初。《湖心亭看雪》一文追忆二三十年前往事,或许是事实,但绝不是“往情”,而是“国破家亡”之情。因为优秀的作家为文时心中都有一境界,文章境界只不过是心中境界的投射。他梦想不要成为亡国奴,但却成了亡国奴,面对“国破家亡”的残酷现实,他只能幻想着这是个梦!然而梦总会醒,醒后为了减轻痛苦,只好再营造梦。在张岱的笔下,梦轻轻地低吟着痛苦和绝望。这就是作者的“心”,作者之“心”一定在文心中无声地期待着千百年来读者的共鸣。

  另外,作者在文中用了两个“痴”字,也是耐人寻味的。湖中“两人”“痴”什么?“余”“痴”什么?

  要破译“痴”的密码,就要从作者精心裁剪的细节中去探究。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在舟子看来,“更定矣”之时,同样是到湖心亭“看雪”,他家相公和亭中那“两人”相比,缺少“酒”,缺少“大喜”,缺少游伴而“独往”,所以他家相公对“看雪”的“痴”比不上那“两人”。这些意思,文中用对话中的两个“更有”强烈地表达了出来。据此可以看出,舟子心目中的“痴”是指“赏雪”的行为方式十分独特,悠然脱俗;而“两人”之“痴”是在“赏雪”中寄托“故国之思”,凭雪和酒以消愁;而“余”之“痴”完全有别于“两人”,谈不上“赏雪”,只能算是无心“看雪”,标题中就用“看雪”,文中也交代是独往湖心亭“看雪”。不看罢了,一看到梦一样的雪景,让“余”倍感压抑。于是,“余”毫无心绪——无心绪看雪,无心绪谈话,无心绪饮酒,无心绪到自己也不知道怎么办。这种“无心绪”的源头在于那不知要比“两人”强烈多少倍的“故国之思”,思之极,则生痛苦,痛苦到美景不能排遣、美酒无法浇灭,甚至不愿交流,只有痛苦达至绝望的人才会如此。这才是“余”之“痴”,一种“痴”病!

  总之,文本解读侧重于“怎样写”的关键一条是要培养很强的问题意识,即在细读中反反复复地问为什么?只有在不断叩问中才会挖掘出文章中的自相矛盾,才会探究出文心的真相。思维才能激活,想象才能飞翔。而思维的活泼和想象的激扬对读者而言就是一种再创造。一句话,探究“怎样写”主要是在文章的语言、细节裁剪、氛围营造等方面多问为什么要这样写而不那样写。若此,教师才能带着学生进入文本内部结构,揭示深层的话语艺术的奥妙,在语文学习的绿野上诗意栖居。

  注释:

   徐中玉主编:《古文鉴赏大辞典》,浙江教育出版社,1989,第1321页。

   吾人选编:《倾听文学书系·倾听沈从文》,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第216页。

   《阅读和鉴赏》(六),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412月第2次印刷,第140页。

   《语文八年级(下)教师用书》,语文出版社,200710月第6次印刷,第451-463页。

   罗宗强、陈洪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二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第243页。

  宁夏 赵徐洲)(原载《人民教育》2010年第2期)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 编辑:张国华}
2010高考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