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过程中应关注的几个要素 在研制“课堂教学评价表”的过程中,需要我们关注以下一些基本要素。 针对性。在工作中我们会听不同类型的课,如常规课、公开课、评优课等。如果用同一张评价表来评价这些性质不同的课,显然不尽合理。我们应该根据不同的需要制订不同的评课标准。 如果是用于研讨类的课堂教研活动,评价表的指标可以细一点,观察点可以多一些。可以在不同的阶段提出不同的要求,如这一阶段观察的重点是“问题设计”,那么评价表的设计就应该围绕“问题设计的科学性”、“提问的时机与时间”、“学生回答问题的正确性”、“教师处理问题的技巧”等几个角度来设计;如另一阶段观察的重点是“师生双边活动”,那么评价表的设计就要围绕“教师组织教学的能力”、“师生之间的对话”、“根据学生不同学习情况教师所作的即时评价”、“学生活动的参与度、有效性”等方面来展开。 我们也可以根据不同的研究专题设计不同的评价表。如在进行以“建构主义理论学习与实践”为专题的课堂教学研讨活动时,我们首先组织教师学习建构主义理论,再请教师依照这一理论设计“建构主义与课堂教学”实验活动评价表,接着进行上课、评课活动。在教师们设计的评价表中,对“教学设计”的评价有“体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这一条,其中包含三个观察点:设计的内容能考虑学生原有生活经验及知识;设计充分考虑学生的活动性、参与性;设计体现出一定的严密性,并为可能出现的课堂变化留有一定空间。这样就可以体现这次课堂教学评价的特殊性。 用于公开课教学或日常听课活动的评价表要简明扼要,便于教师在短时间内进行评价。这类评价表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教师教学行为的“改进”,是“诊断书”而非“判决书”。评价表要给听课者更多的意见表述的空间。因而这类表可以由“基本观察点”、“教学特色评价”、“问题与建议”和“等第”几个部分组成。 无论研究课还是公开课的教学评价表都不适宜用“分值”来评价,用相对模糊的“等第”评价显得更加科学,因为这些课的意义和价值不在于比较。甚至有时候一次活动就听一节课,根本没有比较的对象。 用于评优课或比赛的课堂教学评价表,可以包括“教学的基本规范”、“教师的素质”、“学生的发展”等几个方面,这类教学也可以用具体的分值来评判。 可见,针对不同的观察对象,课堂教学评价表的观察角度和评价内容是不同的。 校本性。从形式上看,很多学校的评价表都各不相同,这说明每个学校都希望能按照自己的要求来制订评课标准。但仔细分析之后就会发现,这些评价表的大多数评价内容是一致的,只不过先后顺序及表述方式不同而已,很多评价表缺少“校本性”。 课堂教学评价表的“校本性”,除了在评价表中体现出对课堂教学的一般性要求外,也要体现出学校所倡导的课堂教学的理想或主张。每所学校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都会对教师提出不同的发展要求,对课堂教学的关注点也不尽相同,这些“要求”和“关注点”应该体现在当前的课堂教学评价表中。 同时,评价表的研制应该是“自下而上”的,而不是“自上而下”的,更不应是一个人拍脑袋决定的事。如果评价表的设计能从普通教师开始,广泛听取他们的意见,吸取他们的智慧,那么这张表就会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教师在评课时就有亲切感和针对性。同时,教师参与评价表的设计是一次关于“什么是有效课堂教学”的大讨论活动,也是一次关于课堂教学理论的学习与培训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