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评价表需要一定的选择性,因为评课的目的各不相同,评课者的身份也会发生变化。如果评课的目的是为了给上课教师做一个排序,给一个分值,比一下高低,那么评课者只要以评课的规则条例来打分就可以了。但如果是日常的交流课、研讨课或者是检查课,其目的是为了查找问题,以便教师解决问题并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是为了发掘优点、亮点,以便教师以后能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与特色,那么评课者就可以不体现评价表中的某些观察点。 教学评价中给教师一定的选择性,更利于教师特长的发挥,更利于教师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也利于评课者更客观更有针对性地评课。 开放性。教学评价表需要一定的开放性,这里涉及到好课的标准问题。实际上,即便经过人们反复推敲出台一个被很多人认可的标准,但一旦用这样的标准去对照某一优质课时,却发现其标准很难一一落实。由于这些标准是把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目标进行细分,再分别加以评判,当这样一个精细化的评课标准面对整体的、丰富的、变幻的课堂情境时,其中所显露出的不足是必然的。 在教学实践中没有哪节课是绝对符合人们所设立的“好课”的标准的,但这并不影响好课的出现。好课不会全面达标,而是在某一方面表现出鲜明的个性,也可能是某个片断给人留下了强烈印象甚至震撼。好课是没有标准的,即使有也只能是深藏在各自心中甚至难于言说的。 所以,我们在评课时要给评课者一定的自主评判的空间。评价表需要呈现一定的开放性,要增加评课者主观性评语的分量。评课者的陈述性评价或教学建议,其意义要大于其他评价。 我们往往把“完美无缺”作为课堂教学评价的标准,要求教师完全依照教学设计的流程进行,希望课堂能依照评价表上的那些“标准”一一落实。但事实上,课堂犹如大海一样不会永远风平浪静,越驶向大海深处,越有无数的未知状况在等着我们。这就需要教师有一种根据学生及课堂的情况及时作出调整的能力。 因此,好的课堂教学评价表,其结构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好的课堂教学评价表,应该更有针对性,要着眼教师教学行为的改进与学生学习力的提高。好的课堂教学评价表,要能体现学校发展的需要,能折射出办学者的教育理想。 注释: ① 赵中建:《教师课堂教学评价——一种教学比较》(演讲稿)。 ② 周仕德:《让评课标准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蓝本》,《中国教育报》2008年7月4日。 (作者单位均系江苏省羊尖高级中学) (原载《人民教育》2010年第9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