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人民教育杂志  
您的位置:首页 > 理论 > 正文
教育者的遐思
2009-08-07  2009年08月07日  来源:人民教育

   教师人生发展的关键词

   35年的教师靠教育的技术,这是教育技术的熟练期。

   58年的教师靠经验,有了比较丰富的经验,能熟练地完成教育目标。

   10年的教师靠艺术,教育不再是简单的技术,而有了较娴熟的教育艺术,教书育人逐渐成为一种生活中的自然。

   1015年的教师靠哲学,教师个人逐渐有了自己的教育哲学观。

   1520年的教师有了宗教情怀,对待教育有了一种神圣感。教育开始成为一种天职性的实践。

教育与闲暇

   忙者,心亡。忙则心死。过于忙碌使人成为劳碌的机器。我们需要美丽地生活。享受过程。

   教育的本质是闲暇,教育必须启发人的闲暇意识,也就是给人的心灵尽可能打开空间,让心能容,而不是被世俗事物塞满。这样的心灵才可能积极地感受生命的过程。

   “轻声漫步过走廊”。这是我在湖南省株洲澧陵实验小学看到的一句话。轻声漫步过校园是一种境界。学校人需要这样一种生命姿态,坦然地面对喧哗的世界,保持教育人的从容与宁静。

   心静则远,在宁静与自由之中,从容地去追求浮躁的时代里朴素的教育真谛。

反思教育的生活化

   在整个社会人心浮躁的背景下,倡导教育生活化可能遭遇,或者说正在遭遇的陷阱就是教育自身价值的迷失。

   我们的文化传统提倡经世致用,我们的社会正急剧转向世俗化。这个过程中,个体独立、自主、责任等意识并没有经历充分的启蒙,此时,大力倡导教育生活化,很可能让各种社会价值,不分良莠地轻易进入教育生活世界。

   尽管教育改革的倡导者提出了很多价值观的构想,但这种构想基本是一种理想的设计,没有从“社会——文化——心理”多维视角出发,没有充分反思中国社会的文化价值背景,而是以建构主义为支撑,以理想的学生、理想的教育情境为背景设计出来的。

   任何时候,我们都应该意识到,教育改革与行动所需要的是一种穿越历史、通达未来的审慎的智慧。

培育一种走向超越的思维方式

   由爱一个人、一件事物,而培育我们对人与世界的爱,培育一种不需要对象,或者说不指向具体对象的、非及物性的大爱。

   由爱具体的人到提升个人作为爱之存在,使得爱成为个体生命在世的一种品质;由知悉各种事物到个人作为求知的存在,使得爱知、爱智慧成为个体生存在世的一种基本品格。

   个体从对象性活动走向非对象性活动,从认知性活动走向生存性体验,走向个体生存品质的超越与提升。

   当我们恨一个人、一件事时,我们就成了一种恨的存在。

   心怀怨恨,我们就把自己囚禁在怨恨之中。

   我们的民族思维必须超越这种狭隘的爱恨品质,唯其如此,才能在我们的民族与文化中培育一种爱的品质,一种大爱的品质。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 编辑:张国华}

相关文章

2010高考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