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人民教育杂志  
您的位置:首页 > 理论 > 正文
杯子边上的智慧
2009-08-21  2009年08月21日  来源:人民教育

   杯子装水,平平常常,却隐藏了智慧。古代最初的杯子用黏土做,边做得很厚,笨重而容积小。随着时间推移,不断改进,它的“体”——杯子本身(边)越来越薄,而杯子的“用”——装水的功能(简称“容”),越来越大,同样的杯子,可以装更多的水。我们看到,尽管杯子的边能装住水,但另一方面边也占据了一定的空间,这就要求恰当地调配边与容的份额,实现边少而容多。这对教育教学是有启发的。

   教学的“体”就是教本身,教是为了使学生学起来,所以教学的“用”——功能,就是学生的学。这样,教学就像是一只杯子,杯子的边薄,装的水才多。也就是教少而学多。反过来,教得多,就学得少。这不仅是时间的矛盾,更是因为“你都说了,还学什么”,堵塞了学习者亲身认识真理的道路,这就促使我们选择教少、学多的,或者是小教、大学的教学指导思想。

   然而实际上我们却常常违背这样的教学指导思想。我们的课堂,基本上是“教”的。也许我们会说,在课堂上,学生也做作业,而且作业很多,怎么能说学得不多呢?问题在于,成长的部分,都由教师包办了。留的作业,往往既不是外界知识发生的根本,又不是自身知识生长的关键,人类的发现和探寻,以及知识的发生的精妙之处,都给教方占住了(我们教者绝对是好意——那是十分明白的),余下给学生的,是应用已取得的结果。我们夸张地说,这时学生的景况,应当有一点像当年的孙悟空:

   一朝闲暇,众监官都安排酒席,一则与他接风,一则与他贺喜。正在欢饮之间,猴王忽停杯问曰:“我这弼马温是个什么官衔?”众曰:“官名就是此了。”又问:“此官是个几品?”众道:“没有品从。”猴王道:“没品,想是大之极也。”众道:“不大不大,只唤做未入流。”猴王道:“怎么叫做‘未入流’?”众道:“末等。这样官儿,最低最小,只可与他看马。似堂尊到任之后,这等殷勤,喂得马肥,只落得道声‘好’字;如稍有些尫羸,还要见责;再十分伤损,还要罚赎问罪。”猴王闻此,不觉心头火起,咬牙大怒道:“这般藐视老孙!老孙在那花果山,称王称祖,怎么哄我来替他养马?养马者,乃后生小辈下贱之役,岂是待我的?不做他,不做他!我将去也!”……

   我们的学生当然不会像老孙一样张狂,也不会那么自觉地知道自己的地位,但人自身,这大自然的精灵天生敏锐,会感到生态的不良和不适。他们虽然与老孙的反应程度不同,但性质是一样的,他们不知不觉地厌学了。我们过去认为这些厌学者不过是一介差生,而实际上,他们却很可能是具有悟空品性的一批“超灵生”。

   前些天我遇到一位年轻司机小杨,谈论斯文且颇有启发性,问他为什么只读到中专?回答说是不想读,读书太闷了。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真正主人,主人在课堂上占的份额却并非大份。这就是问题所在。而且,教学与装水的杯子比,不仅要看装的“学”多不多,而且还要看它的质,比如,上面所说的课堂布置的很多作业似乎也在让学生学,却不过是被动的、非有效成长的部分,所以,它为学所添的权重并不大,教学仍像那种边大容小的杯子,教大,而学小。

   我们始终无法克服教多、学少的情结。这就像不肯丢弃厚边的杯子一样——然而,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决不会笨到认为杯子需要厚边,这是因为我们清楚地知道杯子之用是装水,而在教育教学中,许多人却不知道教学的目的在于推动学生的学。我们十分盲目地认为教育和教学,教了就是教了,教了就会了,忽视了“教”和“会了”之间有一个永恒的中介,哪怕是十分短暂,这就是学。还有,词义也会给我们带来困扰。我们把本来是专指“教”的词,因教的是学问范畴而称为“教学”,尽管它形式上有一个“学”字,对我们也没有多少帮助,我们口里说的是“教学”,心里想着的是“教”,很难接受在教学中分离出学生的“学”,也不愿意对教学概念来一番更新。就这样,我们不少人对“教”为什么会起作用,它的作用是什么,统统是模糊的。

   所以,我们在学会教少、学多之前,也就是对应于知道好的杯子应是“边小、容多”之前,要先知道教是为了学。为此吾将上下而求索,要先来请教古代的工匠,问问他们何以知之,杯子是用来装水的?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 编辑:张国华}

相关文章

2010高考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