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冲突是城乡文化间相互抵触与对抗的过程,既有破坏性也有建设性。如果学校有应对文化冲突的机制,能有效地化解文化冲突,并从文化冲突中进行深刻反思,改革不相适应的内容,增添新元素,促进文化融合,就能形成新的和谐;反之,如果学校不能有效地化解文化冲突,任冲突扩大升级则可能酿成恶性事件,使学校遭受不可估量的损失。 三、表现:教师、学生与家长等主体之间的文化冲突,既有显性的冲突行为,也有隐性的冲突现象。 从广义的角度来看(因为狭义的冲突主要指人们能够直接观察到的主体间的行为对抗,而广义则把主体间不被人直接观察到的心理对立也纳入进来),城市公办学校招收农民工子女后新产生的文化冲突可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从冲突主体看,有农民工子女学生与城市学生、城市公办学校教师之间的文化冲突。农民工子女学生与城市学生的文化冲突主要是学生内部两种亚文化之间的冲突,城市学生代表着现代城市文化,农民工子女学生代表着传统农村文化,这些冲突主要从学生的人际交往、学习与生活习惯等方面表现出来;农民工子女学生与城市公办学校教师之间的文化冲突,则相对复杂一些,教师代表成人社会的主流文化和现代城市文化,而农民工子女学生代表学生亚文化与传统农村文化。在这里我们更关注教师代表现代城市文化与农民工子女学生代表传统农村文化的冲突,这些冲突主要表现在教育价值取向、教学的内容与方法、管理规范与制度以及生活与学习习惯上的矛盾冲突等。 除此之外,还有农民工子女学生家长与城市公办学校教师、城市学生家长的文化冲突。农民工子女学生家长代表传统农村文化和社会亚文化,城市公办学校教师代表社会主流文化、现代城市文化,他们的冲突主要表现在教育价值取向、教育方式方法上;农民工子女学生家长与城市学生家长的文化冲突是两种社会亚文化的冲突,农民工子女学生家长代表传统农村文化,而城市学生家长代表现代城市文化,冲突主要表现在教育价值取向、教育资源的利用与对子女的教育方式方法上。 从表现方式看,文化冲突有显性的行为冲突与隐性的心理抵触,依据冲突的程度可分为心理抵触、语言争吵、打架斗殴、拒学厌学、违法犯罪等几种。心理抵触比较隐蔽,容易被人们忽视,一旦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显性化,演变成语言争吵或更严重的冲突现象。 四、对策:以预防和转化为基本策略,促进城乡文化融合与学校文化创新。 如果以正确的心态去对待城乡文化差异,城乡文化能和而不同,差异就不会成为冲突;如果视文化冲突为学校发展的有益资源,以冲突为契机,促进城乡文化的整合与创新,冲突也可以发挥建设性作用。为此本研究提出以下对策: (一)构建和谐文化,预防冲突产生。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论篇》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这就是中医学中的“治未病”理论,即高明的医生能够在病情还没有发展到某种状况时,就及时早期治疗,或在疾病刚萌芽时就将其歼灭于无形,预防病情发作。作为城市公办学校也应该预见到招收农民工子女学生会带来多样的农村文化,存在着发生文化冲突的可能。为此,学校应该在办学理念、制度、教育内容与方式方法上作出预先的调整,而不能一成不变地沿用城市公办学校原有的一套。 首先,作好思想上的准备。在理念上、思想上要做好宣传,让广大师生和家长理解“同在蓝天下,我们共成长”的意义与价值,从心理上接受学校招收农民工子女的决策,理解和支持招收农民工子女的行为。 其次,适当调整管理制度。学校招收农民工子女后,德育管理(尤其是班级管理)、教学管理和家校联系等都会出现新情况、新问题,学校必须预先有设计、有准备,并且在今后的工作中进行及时调整,从制度上创设平等共处的环境。 第三,设计合适的学校课程。农民工子女学生学习基础参差不齐,且与城市学生存在较大差异,城里学生擅长的,农民工子女学生未必了解,农民工子女学生熟悉的,城里学生又未必清楚,这正好是可资利用的课程资源,好好设计可以形成有益的学校课程,能为城乡学生创造共同成长的条件。 第四,搭建沟通的平台。有些文化冲突是因沟通障碍导致的误解所致,我们要努力促进沟通、消除误解。一部分农民工子女主要讲方言,既听不懂普通话,也不会讲普通话,这就造成了沟通障碍,因此要为农民工子女学习普通话创造条件,鼓励农民工子女说普通话,还要做好本地师生的思想工作,使他们不歧视、不取笑不会讲普通话的学生。也要为教师与家长、家长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创造条件。由于农民工子女学生家长大多从事苦活累活,工作流动性大,平时又忙于生计,联系起来不容易,学校还要建立与家长的稳固联系,如定期更新家长联系方式与地址,定期家访,鼓励家长间的沟通与联系等。 (二)转化文化冲突,促进融合与创新。 尽管学校在理念、制度、教育内容与方式方法上作了有效设计,为城乡文化融合创造了有利条件,但有些冲突仍然不可避免,为此学校必须有转化冲突的对策。 首先,学校要有处理冲突的机制。学校要建立一定的制度,设计一定的预案,充分发挥班级、年级和共青团、少先队、心理室、德育处(或教导处)等德育组织在思想管理与心理疏导上的作用,发挥学科组、教研组与教学处(或教导处)等教学组织在教学研究与指导上的作用,还要发挥妇联、青少年保护办公室、街道居委会、学校家委会等政府或社会组织在协助和保护上的作用,织就一个处理冲突的校内外网络,遇事能迅速有效地进行处置。 其次,学校要有改革创新的准备。根据美国人类学家沃泽尔(Warzel,J.S.)的文化发展阶段论,文化的生成与发展要经历一元化阶段、文化接触阶段、文化冲突阶段、文化调停阶段、文化不平衡阶段、文化觉悟阶段和多元文化阶段等7个阶段。③ 可见,文化冲突是文化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阶段,是学校文化发展的契机。但这一切并不是自然形成的,奥地利哲学家波普尔(Karl,R.Popper)认为文化之间的冲突可以导致讨论、争辩、互相批评,从而导致富有成效的后果。他认为尽管这种对话可能很困难,令人不快,引起争吵甚至暴力行为,但仍然可以诉诸人的理性,诉诸人类趋向真理的善良本性④。这就告诉我们,文化冲突产生后,学校需要积极行动和主动设计,通过多种方式、多条途径加强城乡文化的对话、讨论与交流,促进相互尊重、吸纳和适应,进一步促成城乡文化间的相互认同和接纳,并将冲突的积极成果融入到学校的精神、制度与行为之中,大胆除旧布新,在这个过程中,学校文化也得到了改造与升华。 注 释: ① 国务院办公厅:《做好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工作》www.gov.cn,2006年12月15日。 ② 俞启义:《试论我国社会转型期的文化冲突》,《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5年9月第3卷第5期。 ③ 郑金洲著:《教育文化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31~132页。 ④ 王晓朝:《文化互动转型论》,《浙江社会科学》1999年第3期。 (此研究是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农民工子女就读城市公办学校的文化冲突与融合研究”〔课题批准号:DHA070149〕的部分成果。课题组成员还有:张文周、张忠山、赵惠琴、司徒琼、倪建新、陆建国、史国忠、储玉奇等。)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汤林春) (原载《人民教育》2008年第7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