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人民教育杂志  
您的位置:首页 > 理论 > 正文
关注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
2009-09-24  2009年09月24日  来源:人民教育

  关注?人才培养模式变革

  编者按 人才培养模式主要解决两个问题,即“培养什么人”及“如何培养人”。

  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大背景下,教育系统该如何回答这两个问题?前者决定了人才培养的目标,后者指向人才培养的技术路径。相比较而言,回答好第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如果方向错误,技术上的纠正往往于事无补。

  然而,与技术层面的改革相比,人才培养的目标更容易被固化,也更加难以转变——它背后所蕴含的,是整个教育界,甚至是整个社会的人才观。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是一个浩大的系统工程,从教育界“始”,到全社会“终”。

  在天津市教科院的专业支持下,天津市一批中小学校开始探索并总结在变革人才培养模式中的经验与规律。本刊特别策划了这期“视点”栏目,希望能以天津市学校的行动,激发起基础教育界更多研究者和一线教育工作者对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关注。

关注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

  ● 天津市教委 刘 欣 天津教科院 胡振京

  社会的发展,催促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

  引起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因素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其一是物质性因素,如科学技术革命和社会变迁等;其二是精神性因素,如教育价值取向、教育价值观念及教育思想等。无论是经济、社会的发展还是教育价值观念的转变、新教育思想的出现等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及培养方式等问题,从而导致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不过,上述因素只有与教育主体的变革实践有机结合,才能最终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由于导致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物质性因素和精神性因素处于不断的发展和变化之中,在现代社会尤为剧烈,这就在客观上提出了变革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

  在现代社会中,人才培养模式变革应成为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发展的常态。在现代社会中,教育和社会的关系出现了某种程度的失衡,而且这种失衡有逐步增大的趋势,以至于有些社会正在开始拒绝使用制度化教育培养出的学生。有专家已经指出:“教育系统内部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系统,培养人才的周期较长,它又是以社会发展的已有水平为基础的。因此现有的教育水平与社会发展需要之间的矛盾是一个永恒的矛盾。”

  一般而言,在社会发展处于相对缓慢的时期,教育与社会之间的失衡并不明显;一旦社会发展进入较迅速的时期,教育与社会之间的失衡往往变得比较突出。现代社会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教育机构如果不能意识到自身所固有的“惰性”并有意识地加以克服的话,就往往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结果是培养出的学生因缺乏适当的训练而不能适应社会的变化,社会也因此拒绝使用这种教育机构培养出的毕业生。事实上,在“二战”后有些社会已开始拒绝使用制度化教育培养出的学生。这就在客观上要求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必须改革,教育改革必须与时俱进,以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变化。

  人才培养模式直接关乎学校培养什么规格的人才及如何培养的问题,从这个角度来看,在现代社会中人才培养模式应该处于一种经常的改革状态;固守既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可能导致教育出现负向功能。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 编辑:程荣}

相关文章

2010高考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