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人民教育杂志  
您的位置:首页 > 理论 > 正文
教育实践以培养创新人才为价值追求
2009-09-24  2009年09月24日  来源:人民教育

  “基础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系列之五

  编者按 创新是个人价值的最高实现。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这个意义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是教育的应有之义。

  近十年来,一些有远见的教育者已经开始了创新教育的探索。多年过去,这项工作的现状如何?有哪些经验值得总结?有哪些问题需要解决?了解这些,有助于我们更加有针对性地推动创新教育,是为“基础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系列之五。

教育实践以培养创新人才为价值追求

——中小学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和模式调研报告

  ● 田慧生 陈如平 刘晓楠

  早在1998年,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就提出“创新教育”的理念,并联合山东、河北、辽宁、黑龙江等二十多个省市的教育研究机构以及大、中、小学校开展创新教育的研究与实验,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反响,有力地推动了教育改革。2007年,受国家科技部的委托,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课题组就“中小学培养创新人才的实践和模式”这一主题,先后赴山东、上海等地深入调研,并进行问卷调查。

  中小学培养创新人才的实践模式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化及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已经实施的创新教育实践模式也在不断调整。回顾和总结过去,我们初步勾画出我国中小学培养创新人才实践模式的关键要素。

  一、具有现代教育思想和观念。

  创新教育的实施离不开先进教育思想的指导。问卷调查表明,97.1%的中小学教师及管理者认为学校在办学目标或理念中十分重视创新人才的培养工作,98.7%的中小学教师及管理者反映学校正在开展创新人才的培养工作,其中有91.4%的中小学教师及管理者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工作持支持态度且积极参与。可见,现在大部分中小学都很重视创新人才的培养,并在实践中也积极采取了有关对策。

  调查显示,在已经实施创新教育的中小学中,学校整体的教育理念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都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在教育主体上,从“教师中心”走向“学生为本”。传统教育的最大弊端是把学生放在一个从属和被动的地位;而教育教学创新的核心是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即尊重学生的生命尊严、独立思维,尊重他们的个性发展。

  在教育目标上,从“知识中心”走向“素质提高”。以知识为本位的传统教育,其主要载体和目的是各学科的课本知识。创新教育则认为,知识既是教育的目的,更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手段,知识的掌握必须以学生积极的生命体验为基础,最终要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这是个体生命发展的本质体现。

  在教学过程中,从“课堂讲授中心”走向“活动建构为主”。这是推动“接受教育”向“创新教育”转型、使创新人才大量涌现的一流教育所必需的。

  在已经开展创新教育的中小学中,可以明显看到学生敢于发言、敢于怀疑、敢于挑战、敢于冒险、敢于负责,学习能力、表现能力、审美能力和科技发明能力有所提高。许多地区和学校都反映,开展创新教育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尤其是学困生在自主的研究性学习和体验式学习中能真正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去,激发了内在的学习动机,学习成绩明显提高。

  二、建设个性化学校课程体系。

  着眼于培养创新人才的中小学课程建设的根本任务,是为学生创新素质的健康发展搭建教育平台。课程建设的立足点和着眼点,必须从教师转向学生,从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从服务于知识的掌握转向促进学生的发展。

  针对现有的课程设置体系,调研组重点选取特定的课程类型和载体予以集中关注。问卷结果表明,有47.8%的中小学教师认为课堂内教学可以更有效地体现创新人才的培养要求,有39.2%认为课外活动效果更佳,这反映了近半数教师还是更重视以课堂教学的方式传授知识。同时也有近40%的教师认为,课外活动能更有效地体现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在做中学”,学习要回归生活、社会等思想在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影响。

  在已有的课程设置中,近80%的教师反映,现在中小学各种实验课的开课次数是每周2节以上,这说明中小学校很重视通过动手操作来培养学生探究精神的实验课,有75.2%的教师反映实验课的教学效果很好,并有73.6%认为现有的实验课教学模式能够体现出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这说明,绝大多数教师认可实验课的教学效果,并认为实验课是一种较好地体现创新人才培养要求的教学载体。

  除实验课之外,研究性学习成为中小学教学中一种比较重要的培养学生学习探究能力、创新精神的重要载体。有75.2%的教师反映研究性学习每周都开,有70.5%认为研究性学习的效果从总体而言很好,有83%认为现有的研究性学习能够体现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

  综上所述,创新教育课程相对于传统的“接受教育”而言,正在实现以下五个转型:

  一是从国家课程到学校课程。这种“学校课程”意味着学校成为课程创新的主体,国家课程必须经过学校开发,转化为适应学校实际和学生需要的课程,同时必须加大校本课程的开发力度,以满足学校特色发展和学生特长培养的需要。二是从必修课程到选修课程。建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统一的课程管理制度,主要利用国家规定的选修课时、地方课时、学校课时以及根据学生个体的需要来开发选修课程。三是从知识课程到实践课程。坚持知识课程和与学科知识相联系的活动课程统一的、开放的、课内课外一体化的大学科课程观。四是从教师课程到学生课程。特别是在开设校本课程来满足学生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需要时,除依据教师的兴趣和学科素养外,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选择和开发课程的权利,关注和重视学生课程的建设。五是从预设课程到生成课程。这种转型强调,课程所承载的知识和价值观念在教学过程中是发展变化的,教师不能固守教材中的内容、知识和结论,需要建立一个开放的空间。

  三、实施开放性课堂教学。

  在“基于生命、为了生命、促进生命”的教学理念引领下,创新教育对传统课堂教学进行了改造,形成了以自主学习、情境体验、问题探究、实践活动为中心的四类教学范型。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 编辑:程荣}

相关文章

2010高考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