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人民教育杂志  
您的位置:首页 > 理论 > 正文
教育实践以培养创新人才为价值追求
2009-09-24  2009年09月24日  来源:人民教育

  教师在教学实际中,更加注重师生双方的互动和对学生自主精神、独立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培养。问卷调查显示,近一半的教师(43.9%)在教学中更多使用探究式,其次是启发式、讲授式、问题式教学方法。这说明过去的“一言堂”、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已逐渐转变成以探究式、启发式为主的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方式。对各类教学范型的探讨和实践,在教学改革中发挥了有效作用,如山东省子课题组提出的“活动建构课堂教学模式”,湖南省岳阳市岳阳楼区“教案个性化”、“多维互动作业创新”等措施。创新教育课堂带来的变化是明显的。如黑龙江省子课题组的调查就表明:开展创新教育以来,课堂气氛比以前活跃了;学生有合作讨论的机会了;教师讲课少了,学生学得多了;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需要学生课后查阅大量资料;更需要学生发展自学能力。

  四、坚持多元教育评价。

  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离不开科学的评价。为此,创新教育建立了包括创新型教师评价,教师和学生课堂表现评价,由自主设计作业、开放式作业、实践性作业组成的学生学科评价,由档案袋评价、反思日记评价、成果展示评价等组成的学生综合素质日常评价模式等,旨在以多元评价改变过去扼杀学生个性的标准化教育评价模式,促进和保障儿童各具特色的、多样化的和充满灵性的发展。

  教育评价的改革深刻改变了教师实践,在山东省开展的问卷调查中,51.2%的教师反映,学校通过评价学生的进步来评价教学工作。这表明,与以往依靠学生分数和名次的单一评价指标相比,目前学校对教师、学生的评价趋向多元化,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供了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

  五、实现学校自主管理。

  打破阻碍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制度,为师生的共同发展提供服务和制度性保障,已成为当前学校教育管理创新的根本任务。在实践中,教育者确立了从“管理”到“服务”、从“控制”到“解放”、从“用人工作”到“用工作育人”、从“勤奋优先”到“效率为上”等先进的教育管理理念,将学校管理从过去主要服务于升学率的竞争逐步转向服务于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建设。同时,构建了包括自主管理战略、自主管理机制、自主管理模式、人力资源开发,课程管理、教学制度创新、班级自主管理在内的现代学校管理制度。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尽管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多种多样,但从实施创新教育的角度看,它们共同具备如下几个基本特点。

  首先,民主和谐的教育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要给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环境。改变过去那种权威式的教学关系,不是让学生在教师、家长的压力下学习,而是自主、主动地去学习。教师要承认学生间的差别,允许他们在学习上有选择的机会,在教学中留有思维的空间,尊重学生发表的意见,延缓对学生意见的评判,允许他们有不同的想法,给他们创设一种“易起反应的环境”。

  其次,多样化的课程与有创新价值的学习内容。为了促进学生创新潜能的开发,课程与内容应是多样化的,适应不同学生的需要。已有的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和选修课往往从学校的现有条件出发,但科学的做法应是:从学生发展的需要出发,创设多样化课程,让学生有选择课程、课程内容及内容呈现方式的机会。此外,课程中隐含了大量的能启发思考、发展学生思维的内容,这些需要教师充分理解,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训练。

  第三,自主合作学习,不断探究创新的学习方式。教师要从学生需要出发,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实施“差异教学”,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充分发展自己的潜能。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不仅体现在他们各自的个体上,而且也体现在他们的群体上。在学科课堂教学中,学生需要接受性学习,也需要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运用得当,不仅有利于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而且能促进学生的知识技能掌握。

  第四,开展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实践活动。开展适当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联系社会和生活,让他们经历“提出问题,设计研究方案,解决问题”的完整探究过程是十分必要的。实践活动应当蕴含创新创造的因素,带有研究的性质。

  创新人才培养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有效探索

  目前,社会对创新人才培养还未形成一个良好的、系统的机制,不仅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对创新人才培养的相关文件宣传督导不够,而且中小学缺乏一套系统的培养创新人才的支持保证体系,如经费投入、课程设置、师资培训、教学评估等。因此,本次调研中,我们重点对中小学培养创新人才所涉及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及措施、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培训、评价体系等方面的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了开放式探讨,总结和归纳了来自一线教师的实践智慧和创新性改进措施。

  一、课程设置。

  问卷调查以主观题的形式提出“您认为学校现有的课程设置是否能体现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有80.4%的教师认为基本能够体现,但还有9.4%认为现有课程无法体现。

  对进一步提出的“存在哪些不尽如人意之处,您认为应该怎样调整更为妥善”的问题,教师的主要建议有:多开并重视那些具有开放性、开发智力、课外实践活动的课程,促进孩子全面发展;实施有关创新教育的内容和方法需要改进;增强动手操作,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政府应投入财力,增加专门进行创新教育的专职老师以及其他资源,等等。由此可以看出,教师提出的培养创新人才最为重要的措施主要集中于有效课程的设置、班额、教育内容和方法、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师资力量上。

  二、教学方法及教学实践。

  尽管大部分教师十分支持国家所倡导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但在教学实践中,他们往往觉得很难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实践活动,问卷调查也表明,在有目的地选择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方法时,教师遇到的主要问题有:学生没有兴趣,不爱动脑筋和深入钻研,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受益(32.4%);由于学生年龄及智力水平的差异,很难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22.2%);由于担心无法完成课程进度而无法放手让学生去创造(17.5%);学生由于基础知识和能力不足,创新教育没有实效(12.0%);很难把握学生思路和课堂秩序,教学效果难以评价(10.4%)。由此可以看出,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时遇到的主要问题集中于学生兴趣、教学方法、授课进度、学生的基础知识和能力、教学效果的评估等方面。

  针对这些问题,大部分教师在实践中往往通过丰富的教学活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等措施来激发学生创新的精神、思维、人格和能力。问卷调查显示,教师的教学实践主要有:课堂上使用多媒体教学、游戏、古诗配画等活泼有趣的教学活动(27.7%);探究式和启发式等各种教学手段(24.5%);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施(15.7%);培养学生积极情感,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发散思维及逆向思维(15.7%);小组合作学习形式的实施(12.0%)。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 编辑:程荣}

相关文章

2010高考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