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人民教育杂志  
您的位置:首页 > 理论 > 正文
进一步解放思想 大力发展农村教育
2009-09-25  2009年09月25日  来源:人民教育

  从生均公用经费来看,江苏省小学城市为771.4元/人,县镇为607.5元/人,农村为340.4元/人;初中城市为1217.6元/人,县镇为809.2元/人,农村为514.5元/人。

  城乡教育拨款的差异,是造成我国义务教育城乡质量差异的重要原因,因此,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是目前提升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的渠道之一。

  三、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城市还需进一步转变观念。

  近年来,国内各中心城市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人数不断激增。以新疆乌鲁木齐市为例,2004年7月以前,就读于该市的农民工子女人数不超过3万人,3年后数字已接近8万,占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在校人数的近1/3。东部城市的情况更突出。如上海,到2007年底,在全日制公办学校就读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约为21万人,在农民工子女学校就读的约为16万人。但据估计,这仅仅解决了一部分农民工子女的读书问题,尚有16~20万人失学。而与此相对的是,上海市许多公立学校因生源数不足而将标准班改为小班,退一步说,即使按每个学生2000元标准,整个上海市不过增加4000万元拨款,这对于上海来讲只是一个小数字。因此,根本问题是认识,也就是政府对农民工子女是否承担社会责任的问题。

  四、与职业教育发展不协调,导致农村义务教育的“出口”不畅。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教育沿袭了传统的“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的升学模式。每年大约有50%~70%的农村学生初中毕业后不再上学。由于义务教育阶段主要是文化知识教育,毕业后的农村青年无法学以致用,也无法融入农村社会,从而陷入了“升学无望、就业无路、致富无术”的尴尬处境。这就直接影响了农村教育的发展。

  呼吁质量保障: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政策展望

  改革开放30年后,面对成绩与现状,农村义务教育的路该怎么走?

  一、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实现教育均衡发展。

  随着新的经费保障机制实施,农村教育初步做到了“人人能够上得起学”,接下来我们要做的是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目标。

  1. 采取切实措施,提升农村师资水平。

  在决定教育质量的四大因素:教师、教材、实验条件和必要的教室条件中,教师无疑是第一位的。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播者,又是人生的引路人,因此,提高教师水平是关键。由于各种原因,农村学校教师的基础较差,有些人不安心于教学。现在看来,要提高教师水平,有必要采取两条措施:一是适度提高农村教师工资待遇,以吸引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工作;二是加强师资培训,包括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培训,让大多数农村教师适应现代教学的要求。

  2. 建立教育绩效评价机制。

  绩效评价是近年来西方国家流行的、行之有效的提高教育质量的措施。由于在教育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不仅将课程测试结果,而且将反映教育质量的其他因素,如学生在各种比赛中的获奖、生均图书借阅量、教学事故数、辍学率、家长的满意率、实验课程等指标化,从而形成综合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以有利于客观、综合地评价各学校的教育业绩,防止“教育质量=文化课程成绩”的片面误导。

  为适应后工业经济社会的教育需要,上世纪70~80年代,美国进行了为期10年的教学改革,花去了上千亿美元,但由于改革过于强调智力开发,而忽视了基础训练这一基础教育的根本,因而收效甚微。1993年美国联邦政府通过了《政府绩效评价法案》,对义务教育进行了全国性的绩效评价。在评价中,他们按“应知、应会”要求进行课程测试,很快找到了问题的症结。这一结果震动了美国教育界,并形成了教育绩效评价的政府机制。小布什总统上台后仍坚持开展教育绩效评价,并于2001年通过了“不让每个学生落后法案”,亦即著名的《蓝丝带法案》,开展全面绩效评价,促使学校关注点转向学业,中小学质量明显提高。这一经验表明,比起传统的教育评价,绩效评价将是更全面地评价教育质量、提高中国农村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

  二、改革农村教育拨款机制,形成以在校生为基础的拨款制度。

  农村教育要发展需要增加拨款,但是笼统地增加拨款并不一定会提高教育质量。那么,我们应当建立怎样的机制,才能使教育拨款有效果呢?

  对此,我们提出三点建议:一是改革现行的教师工资按人头、公用经费按在校生人数拨款的办法,将教师工资加入到生均标准中,采用类似美国等国家的按在校生人数和生均标准拨款的办法。这就是说,学校接收的学生越多,获得的经费也越多,至于配置多少教师由学校决定。这一做法有利于建立基于质量的竞争机制,促使学校主动消化冗员,促使校长将工作重点转向教育质量,逐步建立起城乡一体化的义务教育拨款标准;二是建立拨款与绩效适当挂钩的机制。通过绩效评价,适当提高那些办学质量好、人民满意、政府放心学校的拨款标准,对评价较差的学校,要求限期整改;三是建立鼓励农村中心小学开设村级“教育点”的政策,凡是农村教育点,在统一的拨款标准外,给予每个点1万~2万元经费,也可以用于教师补助。

  三、实行职业教育全覆盖战略,妥善解决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

  教育是切断贫穷代际转移的治本之策。中国教育的发展方向当然不是人人上大学,而是让大多数学生在完成义务教育后能获得一定的职业技能。

  为此,我们呼吁实施职业教育全覆盖战略。职业教育全覆盖是指每个完成义务教育的学生,凡未上大学的,都要接受职业教育,掌握一门职业技能。让农村学生在掌握了职业技能后就业,包括在农村就业和到城市就业,是国家送给他们的一个“大礼包”,也是增加农村义务教育吸引力的一个重要措施。

  实施职业教育全覆盖战略要把握好以下政策:(1)建立教育经费的分担机制。由于职业教育属于准公共产品,是既有利于个人,又有利于企业和社会的事业,因而其经费可以由个人、政府和企业三方按比例分担。(2)建立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就业“三位一体”的政策路径,即青年在完成义务教育后,必须经过职业教育才能就业。上世纪60年代,日本采用“三位一体”政策,较好地解决了就业和技工不足问题,这一经验值得借鉴。(3)建立以就业地为主的招生制度和多级分担机制。中央财政可以按一定标准,对跨省招生进行专项转移支付,省内的转移支付政策则由各省自定,对职业教育的溢出效应进行适度补助。

  四、积极发展农村幼儿教育,为义务教育打好基础。

  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必须从提高学前教育质量入手,这是各国的经验。目前,我国农村幼儿教育存在着条件简陋、教师专业素质较差、学前教育小学化、保姆式等问题,幼儿发展水平比较落后。发展农村幼儿教育,普及农村幼儿教育,是一项规模浩大的工程,需要集全社会力量而为之,单靠社会团体和个人力量是远远不够的。特别是在农村幼儿教育逐步规范化、标准化的关键时期,应形成政府办园为主,社会力量办园为辅的格局,加大政府投入,强化管理。

  注释:

  ①“社会扣除”理论:马克思曾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勾画了社会主义社会的产品分配模式:即社会总产品对社会成员进行分配时,必须根据社会再生产和社会公共消费的需要,依次进行一系列扣除,剩余的部分才能用于个人消费。这就是著名的“社会扣除理论”。

  (原载《人民教育》2008年第20期)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 编辑:程荣}
2010高考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