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人民教育杂志  
您的位置:首页 > 理论 > 正文
呼唤学校文化自觉
2010-04-01  2010年04月01日  来源:人民教育

  ●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  刘长海

  众多学校希望通过学校文化建设来确立办学特色,找到适合本校实际的特色发展之路,学校文化建设因而蔚然成风。走进学校,人们会发现学校变得越来越漂亮:有功能齐全的塑胶运动场,有宽敞大方的图书馆,有精致美妙的名言字画……然而,很多评论者(包括学者和教师)对这些“学校文化”不屑一顾,认为这里“没有文化”。如何理解这种矛盾呢?我们认为,由于人们长期以来对学校文化的理解存在偏差,所以学校文化建设一直没有找到属于自己的轨道;当代学校文化建设应该走向学校文化自觉,实现学校文化系统的整体优化。

  建设有文化的校园,能给师生生活带来实质的变化吗?

  将“学校文化”理解为“校园文化”,是很多人的思维习惯,他们并没有冷静思考过“学校文化”和“校园文化”的区别。在走访中,我们请校长介绍该校的学校文化,校长都会如数家珍地介绍:学校教学设施齐备,有独立的图书馆、实验楼;斥资修建了校训石等标志性建筑;校园主干道、教学楼走廊和教室的墙壁上悬挂着格言警句,激发学生进取向上,等等。这样的例子很多,各校的介绍也大同小异。

  再深入分析材料,我们不难发现:尽管大多数校长的管理词典中已出现了“学校文化建设”这一概念,但他们往往把这一概念窄化为“校园文化建设”,认为学校文化建设的思路就是“建设有文化的校园”,换言之,学校文化建设就是努力让学校成为一个有文化气息的地方。

  建设有文化的校园,是有贡献的。在建设之前,一些学校虽然是学校,但太过朴素,没有学校应有的文气和书香;现在,校园越来越美了,有些学校还被评选为“花园式学校”。参观者来到学校,会感慨今天的学校很有文化气息,更像学校了,会觉得学生们能够在这样的校园里读书是很幸福的事情。然而,身处其中的师生对这样的文化却不感兴趣。在他们看来,建设校园文化的种种努力,是对学校进行的硬件包装,这些装饰给自己的生活没有带来实质的改变。

  在访谈中,老师们从如下角度批评了“有文化的校园”:

  其一是形式化。老师反映:“学校有图书馆,但阅览室长期上锁,只有迎接大型检查时才开放;没有固定的购书经费,馆里的藏书早就和课程改革脱节了”;“校训倡导学生自主,但哪个班主任不是把学生管得死死的,生怕出一点事?”

  其二是理念没有扎根。老师说,当前的学校文化建设已经“将文化植入学校”(挂名言、做展板、竖雕像等),但没有让文化植入人脑。校训、教风挂在墙上,但校长、老师们照样按老规矩办事。而且,学校各方面的管理规章也不支持你说到做到:校门口写着“为了学生一切”,可是,教育局对学校的要求、学校对教师的要求都是要把学生的成绩搞上去。

  其三是没有实际意义。学校变美了,自然是好事,但是校园的美化没有给学校教育现状带来实质的改变,对于学校的发展没有多少促进作用。育人是一切学校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如果学校文化建设只是带来硬件的改变,对于学生素质没有什么影响,那么学校文化建设的意义如何评判呢?成为“花园式学校”,又有多少实际价值呢?学校当然应该是美的,但求美的学校应该首先尽好自己的本分。在很漂亮的校园里,我们看到,学生学习得很辛苦,教师工作得很疲惫,没有心情欣赏校园的美景。

  问题的关键在于,人们将学校文化理解为校园文化,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将重心放在“校园”而不是“文化”上。这样,学校文化建设变成了校园的绿化、美化、亮化工程,校长也就可以把学校文化和教育教学截然分开,一边搞“形象工程”,另一边做扎实功夫——形象工程在创造人见人爱的花园,扎实功夫在把学生整成中国最累的一群人。

  向企业文化看齐,学校文化建设的“捷径”?

  在学校文化建设中,一些学校想到了借助外力。某地一所知名高中,邀请全国知名的企业文化咨询团队进入学校,进行学校文化建设的全面规划。该团队依据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思路(精神层理念提炼→制度层设计→物质层设计→企业文化实施方案),通过历史考察、当事人调查、SWOT分析 ① 等细致工作,提交了上百页的学校文化建设规划方案。

  翻阅这份厚重的学校文化建设规划,确实让人眼前一亮:

  其一,基于文化学,对学校文化进行了全面的规划和分析。规划指出:学校文化包括理念层、制度层、物质层三个层面。其中,理念层建设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而学校核心价值观是学校文化的灵魂,决定着学校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模式。这种规划,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建设有文化的校园”的思维方式,使学校文化建设走向内在和深入。

  其二,全面引入理念识别(MI)、视觉识别(VI)、行为识别(BI)体系。三大体系紧密相联,并以理念识别为中心,制定了包括风气建设、战略纲要、管理理念在内的《学校共同纲领》。

  其三,重视“文化落地”。咨询团队主张通过领导示范、培训、学校仪式、树立榜样、制度约束与激励等方式,来促进提炼的价值观转化为所有成员的行为习惯。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 编辑:程荣}
2010高考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