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人民教育杂志  
您的位置:首页 > 理论 > 正文
播撒教育的火种:吉林省抚松县校长队伍建设纪实
2011-08-25  2011年08月25日  来源:

  “只有观念转变了,课堂才能成为一片希望的田野”

  刘修勤,1976年高中毕业,回乡当了一名民办教师。

  尽管是一所非常偏远的村小,可刘修勤却在那里出了名。在全乡统考中,他教的班平均成绩总是第一名,他的学生在全乡前10名里总能占上一多半!

  1978年,他被转为公办教师,不久调入乡中心小学。当年的全乡统考,前10名里有7个是他的学生,前4名都是他的!写着学生名次的大红榜,就贴在全乡最显眼的地方,让刘修勤倍感自豪。

  “现在回想起来,那时候我就是个搞‘应试教育’的高手!办法也很简单,就是对学生‘狠一点’,多讲、多练、多做题!”

  2004年,刘修勤被任命为抚松县实验小学校长。为了看看外面的世界,他每学期都组织老师们出去学习两次。

  在江苏洪泽实验小学,他们看到了怎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怎样鼓励学生提有价值的问题;在吉林长春亚泰小学,看到了如何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在江苏洋思中学,看到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方法……

  “看得多了,我们开始思考什么是真正的教育。”刘修勤说。“我们不打算移植哪所学校的现成经验,而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把可取的经验借鉴过来,形成自己的道路!”

  2009年4月,由陆世德亲自带队,抚松县教育局组织校长和教研员去山东乐陵实验小学学习。在那里,刘修勤惊奇地发现,“他们把学生分成小组,互相交流、对抗,进行思想的交锋,非常精彩!这跟我们传统的课堂是天壤之别。”

  从山东回来,刘修勤立刻组织本校的10位老师又去了一趟。这次,他们整整学了一个星期,“思想受到很大冲击”。“以前总以为自己那一套是最好的,如果不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哪能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刘修勤说。

  他提出:不能只关注学生的成绩,要让学习与生命同行,让成长和快乐相伴!他对老师们说:“我们的作用是启发和引导,而不是事事代劳;一定要少讲,放手让学生去做、去交流。咱们讲得再好也没用,调动学生的思维才是关键!”

  这个理念好是好,可是怎么落实到课堂上呢?大家心里都没有底。

  刚开始那段时间,刘修勤去班上听课,发现老师们还是在“满堂灌”,真是又生气又着急!可是经过不懈努力,哪怕是最固守传统教学模式的老师,课堂都已经在慢慢发生变化。

  有一次,他听了一节语文课:《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有个学生在课堂上提出了一个有意思的问题:如果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见了面会如何?教师抓住这个问题,让学生展开辩论,一时间观点碰撞、思想交锋,其精彩程度让刘修勤兴奋不已。

  他说:“这就是我最想看到的、培养学生思维发展的课堂!它与我当年的教学完全不同,但这是未来的方向。”

  事实上,在抚松县的许多学校,教学理念和行为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为了促成这样的变化,2004年、2005年,抚松县教育局分两批把23位校长送到东北师大脱产进修,为期一年。校长们就住在学生宿舍里,与学生一起上课,一起听讲座。这不仅让一些从未进过大学的校长圆了大学梦,还让他们“养成了读书、学习的习惯”,“在思想观念上得到极大提高”。

  2006年以来,在县政府的支持下,教育局选送了几十位校长去上海、北京进行案例式培训,让他们走进上海、北京的名校,与名校长直接接触、交流。近两年,教育局又多次组织校长到省内外20多所知名学校考察学习、挂职锻炼。

  “如果不出去学习、培训,我们就会抱残守缺,成为井底之蛙。”陆世德说,“观念的转变是真正的转变。只有观念转变了,教学方式才能从根本上得到改变,课堂才能成为一片希望的田野!”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 编辑:张国华}

相关文章

人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