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人民教育杂志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如何让读书成为习惯
2009-08-05  2009年08月05日  来源:人民教育

读书,因静静地滋养而生根

   如果说“志趣”是让读书成为习惯的起点,那么静静地阅读便是一个人精神成长的旅程。

   近年来,许多学校打出“书香校园”、“静静阅读”的品牌,努力为学生们营造一个适宜的读书环境。在这里我们要特别强调的是,我们的校长在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适宜的读书环境的同时,一定要为我们的教师创造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读书的氛围,要给教师松绑、减负,要给教师一些读书思考的时空。

   由于人的秉性、兴趣及成长环境等方面的不同,一个人养成读书习惯的途径也不同。金庸先生接受本刊特约记者采访时说:“我一生最大的乐趣就是读书,直到现在,我每天仍然花四五个小时读书。”而且是“我从小喜欢读书,并不是大人逼出来的,完全是自己的兴趣所在”。而更多的人是受环境的熏染,或在引导和督促下形成的,甚至有些人的读书习惯是被逼出来的。无论哪种形式,养成良好读书习惯,都将为你带来幸福。

   读书与练功一样,练功一般讲静而收心纳意,意守丹田,方能练精化气,练气生神,方能取得练功的佳效。就一般人而言,读书也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安静的环境能使一个人浮躁的心静下来。当一个人品着“凡物静观皆有得”,“才需学也,学需静也”的箴言;或兴之所致,或强迫自己静下心来读书,一天、两天、三天……随着读书的数量与质量的提高;随着自己知道读什么,怎么读,到读书使你喜静的过程,读书的种子将会在你心中生根。你将在收获智慧的同时,收获几分从容与自信,收获几分学生对你的尊敬,而这几分收获又激发你不断地读书。

   在江苏省南通市濠河岸畔,有一座非常安静的院落。李吉林老师数十年如一日,除在外开会讲学外,每晚都在这安静的院落里读书。在静静地阅读与思考中,在“情境教育”的探索实践中,李吉林老师从一位只有中师毕业的普通教师,成长为今天受人尊敬的教育家。而赵谦翔(著名特级教师、曾荣获全国十杰中小学中青年教师等称号),当年,没有在“地仅容膝,在昼犹昏”的小屋子里多愁善感,自怨自艾,而是投身于“两山夹水,沿水有路”的天然大书房,春、夏、秋三季,“举手为案,漫步当椅”,忘情地享受着读书之乐……

   也许有人说,这已是赵老师三十多年前的往事,而如今已是信息社会,网络时代,还能,还需要静静地读书吗?重庆的龚春燕老师几次来京,我去宾馆看他的时候,他都在静静地读书。他说:“魏书生老师给我的贺年片上总爱写一句话:‘静能生慧!’”龚春燕就是一位一只手拿着书,一只手拿着笔记本电脑,在网络中汲取,在静静地阅读中,从一位普通的教师成长为今天的特级教师、全国学习科学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的。刚刚提到的几位都是我的师长,是我的朋友。他们成长的历程,让我坚信“阅读改变人生”离我们并不遥远。

   读书,因毅力的耕耘而开花

   孔夫子将读书学习分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三个层次,三种境界,这是读书之道。就一般人而言,在读书学习的路上,应如一句格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因为,在“苦学”与“乐学”之间相隔的不仅是一种精神境界,就今天广大教师,尤其是广大农村教师而言,必须超越繁重的教学工作和琐碎的家庭事务的物质樊篱。这注定在让读书成为习惯的路上,要靠一个人的毅力和耐性来支撑,只有勤奋而不畏劳苦的人才会有收获的喜悦。

   在江苏省无锡市钱钟书先生的故居中有这样一句话:“小聪明成不了大气候,钱钟书的大智慧、大学问,来自大刻苦。”而我们许多人景羡的只是成功者耀眼的光环,而忽略了“学问是苦根上的甜果”的耕耘过程。

   在中华民族读书史上,苏秦“锥刺股”、孙敬“头悬梁”、孙康“映雪”、车胤“囊萤”等故事虽然已离我们越来越遥远,但是,古人珍惜光阴、刻苦读书的精神却融入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中,成为自强不息者的精神。

   江苏的唐江澎老师,是我非常敬佩的一位老师。他曾因病残的腿而没有迈进大学的门槛。他一面揽来刻钢板的活,以23分一张的薄酬来弥补生活的拮据,一面找来游国恩的《中国文学史》和王力的《古代汉语》,“一字一字地读,一页一页地啃”……一个偶然的机遇,他当上了一名中学语文教师,他将“苦读,获得富有教育价值的学习体验”(唐江澎语)用于他的教学实践中,闯出一套体悟式教学方法。他也在苦读中,从一名代课教师成长为一名特级教师(曾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并获得“人民教师”奖章)。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 编辑:张国华}
2010高考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