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组要进教师,组里的老师们“拉开了阵势”。听课、提问,一个接一个,对前来应聘人员认认真真地“过筛”。已经考了四五十人,见还没有停下来的意思,沙洪泽忍不住说话了:“我看工大毕业的那个学生就很好,不要挑花眼了啊。”他提醒老师们。 “校长,儿子找对象,你做老公公的就不要多管啦!”坐在一旁的教务处主任刘新生半开玩笑地轻声对校长说。 哈师大附中的老师们都知道,在选人问题上,校长只有与他们同样权重的一票。用老师们的话说:“谁想来哈师大附中,就得凭试讲、凭答辩,校长说话不好使。”老师们心里都清楚,为学校进人要从学校发展着眼,一定要让最适合做教师的人做附中的老师,这也是对教师职业的一种尊重。无论谁来应聘,一律公正对待,不看背景,只看实力,这成了哈师大附中选人的一种风气。 沙洪泽校长有句话耐人寻味:“尊重教师的程度,体现了学校文化成熟的程度。” 今年3月政治教研组的老师们想为学校退休教师匡第春补办70岁生日,提前一个多月就开始悄悄准备,他们要在自己的精心设计下用最庄重、最热烈、最别致方式为匡老师祝寿。 匡老师算得上哈师大附中的一位“重量级人物”,号称东北地区政治课教学的“第一张名片”,是东北最具影响力的政治特级教师。老师们钦佩他不只为他的名气,而是他退休10年,不忘学校,继续奉献的精神。特别是政治组的教师,年长一点的都是他一手带过来的。直到现在但凡学校要做研究课、政治老师要出去赛课,匡老师都会如期而至,悉心指导。 对于这样一位令人仰慕的老前辈,老师们要借此机会表达对他的祝福,把做教师的幸福感在他身上再一次显现、放大出来,让这种感觉也成为感染自己、激励自己的一种力量。 或许,这体现的是哈师大附中的“人际文化”吧。 哈师大附中的老师说:“我们校长是最人本、最民主的校长。我们工作中有不舒心的事,可能会找校长去发脾气、去抱怨。校长总是很谦和,点上一支烟,静静地听我们说,不管我们说什么,他都不会反驳,也不会争论。等我们都说完了,他才会谈自己的想法”,有时是开导、有时是引导,所以每一个老师都特别服气。 点点滴滴的细节、许许多多的场景,凝成了教师的感动、欣慰、舒畅,对哈师大附中的依恋之情和在这所学校工作的幸福感便油然而生。 唐秋月年龄虽不大,可在学校里算得上是“阅历”最丰富的一个。她来哈师大附中之前,去农村支过教、教过收容遣送站的流浪儿童、教过职高,在哈尔滨有名的私立学校呆过,在广告公司、网络公司也都做过,但是她不仅对哈师大附中进人的公正赞不绝口,对附中的文化生态更是感触良多。“到这所学校后,我的档案在前一所学校扣了3年,一切关系都过不来,可是学校正式员工所有的待遇从来没少过我的。一个学校的吸引力不仅仅在于待遇,更重要的是在感情上留人。我觉得在这个学校特别幸福。所以我不想再走了。因为再找一个这么好的地方真的不容易。” 杨剑老师,母亲、哥哥都在深圳,他们非常希望他能过去一起生活,并为他联系了一所很好的学校,但是他没走,“我舍不得走,舍不得这所学校”。其实,哈师大附中的骨干教师,在当地都是“香饽饽”,“另谋高就”的机会不少,但他们和杨剑一样“舍不得附中”。 有的老师不得以调到外地去了,只要得知哈师大附中的人来,就会高兴得什么似的,酒喝了一杯又一杯,路陪了一程又一程,对附中的怀念只有表达在那浓浓的情谊之中。 一位哈师大附中的毕业生问他的老师:“教了这么多年书,不感到烦吗?”老师认真地想了想,回答说:“我还是为选择教师的职业感到自豪与欣慰。” 热爱、尊重、责任、幸福、依恋,这一切如同连环链,在哈师大附中的教师中间发生着连环效应,影响着教师的精神世界,也诠释着“学校是教师的学校”的理念内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