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全国、省、市和区开展的赛课、公开课和研究课等,哈师大附中也从不放过,每次都作为历练教师的好机会,把教师们推上一个个展示的平台。 哈师大附中自己也有一种展示课,哪位老师有比较成熟、特点鲜明、突破较大的课,学校会把省里、市里的教研员们请来听一听,评一评,老师们都参加。另外学校还积极推动与农村地区学校“手拉手的互助课”,带学校的教师出去作课、讲学。别小看这种课,学校教科室主任宫东亮就深有体会:“当你给别人展示的时候,提高最大的往往是我们自己。每讲一次都使自己过去的东西更精炼了,使过去认识不到的东西认识更到位了,境界层次不高的又拔高了。另外学生变了,教师的讲课必须变,不变课就是失败了。所以每一次都是一次提升。对青年老师的提高很大。” 这样大规模地“炒课”,短短的几年下来,青年教师练就了一身硬功夫,不单单能胜任教学,还可能在某方面形成特长;也让成熟一点的教师,进一步提高了能力层次。 人人有追求,志存高远,这是沙洪泽的治校理想。“一个人的生命质量往往和追求的目标息息相关,有什么样的结果往往与有什么样的过程相关。”沙洪泽说。哈师大附中重视提升教师生命质量的过程。在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同时,沙洪泽提出培养“实践型教育专家”的愿景。 沙洪泽为“实践型教育专家”的内涵作了个界定:对事业有很高的追求;具有丰富的育人经验;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有“文化化”的知识(指人的文明程度);有实践的反思能力;具有信任价值,即能够影响周围的人、影响社会的人。 培养“实践型教育专家”,虽然只是一种理想,但哈师大附中付诸了实践。 学校要求每一位教师设计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杨剑是这样设计的:“能够成为在黑龙江以至更大的范围内有一定影响力的学科教学专家。”董丽君设计的是“要成为有职业幸福感并给人带来职业幸福的人。”是不是有那么一点“实践型教育专家”的味道? 学校鼓励教师提高学历层次,通过学习来厚实教育理论根基。学校规定,凡是读完在职研究生课程并考试通过的,学校给报销全部学费;平常需要在上课时间去听研究生课的,学校尽量给调课,提供一切便利条件。这一来在哈师大附中刮起了读研旋风,40岁上下的青年教师几乎全部卷入,总计100多位。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是靠“眼界”和智慧引领学生前行的。教师“眼界”的深度、宽度,决定教育的厚度和高度。教师的“眼界”是提升自身实践能力与认识水平的前提和条件,沙洪泽非常重视开阔教师“眼界”。 学校每年都派一些教师到外地及英国、加拿大学习,参加国内的一些学术会议。无论学校经费多么紧张都要让老师出去开阔视野。沙校长跟老师们讲,历史老师必须到西安、洛阳、杭州去看一看。地理老师应该到一些地质特殊的地方走一走。他还利用自己是省人大代表的条件,每次到企业参观都想方设法带一位教师去。 2000年和2001年教育部分别在北京、南京进行新课程培训,哈师大附中每次都派出10多个人参加。有的老师回来说:真是过瘾啊。那不仅是在你眼前打开一扇窗,而是把你从一个封闭的屋子放到了空阔的旷野。头脑风暴式的问题讨论,见解的碰撞,思维的火花,让人处于极度的亢奋中。 2006年11月,哈师大附中组织多人到广东考察了多所学校的新课程经验。眼界的开阔,让很多老师受益匪浅。 沙洪泽常说:“教师不能当教书匠,要研究问题。”培养“实践型教育专家”,当然要研究实践问题。 1997年学校创办了青年教师研修班,进行教育理论、教育心理学的通识培训,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寻找契合点。2000年学校开始以教研组为单位,将学科教研推向了一个更广阔的新天地。哈师大附中以务实的态度,立足于校本,严把课题入口关,不切合教师教学实际的课题坚决不拿来做,不把研究放空,不为研究而研究。教师进行的课题研究,如果经学校学术委员会专家论证确有价值,再向上级申请立项。这样,课题研究的实效性、针对性越来越强,教师研究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论文数量连年攀升。 如此这般,哈师大附中为培养“实践型教育专家”制造了成长的空气,奠定了生长的土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