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应该成为让学生感受幸福的过程 高质量的教育一定是能够使学生形成阳光心态和健康人格的教育。这是学生和谐发展,更好地面对今天和明天的基础。 为了追求这种高质量,哈师大附中把操场泼成冰场,配备了冰鞋,将冬天的体育课开成滑冰课,寒假里仍然组织学生分批到校训练。作为冰城人,学生们对滑冰有着天然的喜爱。从基本要领学起,不知摔了多少跟头,最后他们成了快乐的“滑冰族”。在冰场上奔跑速滑,个个身手矫健,不仅强壮了体魄,学会了一种健身的技能,更重要的是从中生长出了自信、自强的精神,体验到人生的快乐。 教育应该是让学生感受幸福的过程。滑冰课带给了学生快乐,让学生有了冰城人的自豪,也让他们中的佼佼者,从普普通通的冰场走向了竞技场。 获得1999年世界中学生运动会田径女子100米银牌的朱珊珊,获得第10届全运会男子800米金牌的李翔宇,都是在运动中感受快乐,创造了人生最初辉煌的哈师大附中的学子。在哈师大附中的运动场里,走出了十几名运动健将,也走出了因短跑成绩出色被孙海平教练选中去重点培养的张悦…… 哈师大附中的师生都认可一个道理:“教育——为了人的幸福”。这幸福对于学生来讲,不是考试的分数,不是“校园之星”的荣耀,也不是迈进高校的金榜题名。他们认为,幸福是一种追求状态,是心灵不断成长、发展、完善的过程。 王冰老师做的是文科班的班主任,她带的班样样活动在全校拿第一。有的人认为文科学生比较散,不好带。王冰不这么看。她认为学习成绩不是老师看待学生的唯一标准,教师应该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能力、增长才干。因此,只要是学校组织活动,她都让学生积极参加,并且还跟学生达成了一个共识:“参加就一定要认真做好。”于是,集体舞大赛,跳绳比赛、辩论赛、广播操比赛,校内越野赛,包括板报评比,不用她操心,次次得第一。学生的潜力常常令王冰惊讶。 幸福需要感受,幸福需要创造。王冰的学生通过活动,感受着自己成长的幸福,在不断超越自己的过程中创造了幸福。 “教师是有责任培养学生获取幸福、创造幸福的能力的”,而这要从学生日常的生活中开始。 每天从早到晚在课堂里学习,学生渴望片刻走出教室呼吸轻松的空气,对于他们来说,这是幸福的时刻。王冰理解学生,她对学生说:“你们要是知道自己去努力学习,我会找时间让你们玩。不过,要是有一个人没把该做的事情做好,影响了整个班级,那全班都要受牵连,谁也别想出去。”话是说得重了点,但她说话算话。只要学生遵守约定,她就行使班主任的权力,将下午最末一节自习课调整为体育活动课,放学生到教室外打篮球、网球、羽毛球,跳绳、踢毽子。这是让学生自己争取来的幸福。 一天,有个学生来找王冰,可怜巴巴地请求道:“老师,体活课我给呛了。我认罚,我在教室学习,你让其他同学去上吧。”王冰板起脸说:“不行,什么叫荣辱与共,同甘共苦,不能光快乐的时候大家一起分享,你犯错误的时候大家也必须一起承担。”全班57个同学失去了一次活动的机会,由此也增加了一份责任感。 此后,班上不守约的学生人次明显减少了。每一个人都明白:不能因为自己而影响全班出去活动。大家都来维护集体的利益,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班级凝聚力形成了,学习成绩也迅速提高。生活在这个班级中,王冰和她的学生都感到说不出的幸福。 郭建民老师曾教过一个叫杜鹃的高三学生。这个学生因数学底子薄,一度心理压力很大,对自己没信心。郭老师帮杜鹃全面分析了自身的状况:“你虽然数学差些,但语言表达能力强,思维敏捷,口齿伶俐。”郭老师告诉她要学会目标分解,不要把标准定得太高,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目标确定了,压力减少了,杜鹃前行的脚步反而越迈越大,她从哈师大附中考上了哈师大艺术系,然后考上了中国传媒大学的研究生,现在又到北大读了博士。 当了20多年班主任的郭老师,提起这件事感触颇深:“为每个学生设计人生发展规划。目标不断分解,让学生从点滴的成功中获得自信,学会悦纳自己,才会发展得越来越好。”是啊,这样才能让幸福伴随终生。杜鹃就是在郭老师的引导下,获得了追求幸福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