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人民教育杂志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这里是成就人的地方:哈尔滨师范大学附中办学纪实
2009-09-25  2009年09月25日  来源:人民教育

  教育应该让学生的内心充实而有力量

  高质量的教育一定是使学生内心变得越来越充实和富有力量的教育。

  哈师大附中始终没有忘记用德育来改变学生的内心,并且把德育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用自己的心灵感悟人生,用自己的智慧自我管理,用自己的能力服务社会,用自己的双手体验成功。这样学生的内心才能充实起来,富有力量。学校创设各种条件,在实践活动中,学生实现和完善了“自我管理、自我激励、自我监控、自我评价”。

  有一年,高三(7)班田琳琳获得黑龙江省作文大赛第一名,奖品是一辆高档自行车。当时正在假期,她到乡下亲戚家玩,看到那里的孩子因家庭贫困而辍学,心里很不是滋味。于是她找到大赛的组织单位,恳求把高档自行车换成钱。她说:“这奖品给我不过是旧车换新车,若换成钱就可以让两个失学的孩子重返校园。”最终她的心愿得以实现。

  学校领导得知后,把这件事当作自主教育的好契机,向全校学生发出“捐几分零钱,献一份爱心”的倡议。仅仅几天时间,学生踊跃捐款近7000元,各班选派一名代表前往宾县光恩乡光恩村小学,资助了15名即将失学的贫困儿童。从此,这个学生亲历的“希望工程”,在一届届新生中延续下去。每个新学年开始,学生会都组织新生班全体学生结对帮扶一个贫困孩子,一直负责3年,随时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如今,这项“手拉手,献爱心”活动已持续了10年,捐助的贫困学生已有140余人。在这个活动中,学生们懂得了爱与责任,他们在帮助身处贫困中的农村小伙伴改变命运的同时,也获得了助人的快乐和幸福。正如哈师大附中书记刘大为所说:“一个有爱心的人、一个懂得回报的人,虽然不一定就能成大器,但他至少是一个被大多数人接纳的快乐的人。”

  城里长大的孩子没下过农田,很难体会“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滋味。近几年,师大附中在市郊红旗满族乡的支持下,每个班集体出480块钱承包三分菜地,开展“乡下有我三分田”活动。学生们春天到田里去播种,夏秋季忙着去采摘。身上沾满了泥土,脸上流着汗水,但学生们体会了劳动的艰辛,也感受了丰收的喜悦。

  他们感慨道:在那里,我们看到有些农民很苦、很穷、也很脏。但他们是这片土地的开拓者,是他们养活了我们。我们对于他们应该尊敬和爱戴。

  丰富多彩的活动是“自主德育”的载体。只有当学生自觉地、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当中,亲身感知和体验,这样的实践才有意义,才能真正收到实效。“学做汽车兵”活动是哈师大附中独有的特色。高一的所有学生分批到解放军某部司机训练大队,学习开汽车。

  军绿色的大卡车,个子矮的女生站在一旁,车轮有她半人高。但在战士们的严格训练下,学生们苦练驾驶基本功,于是,“大解放”在他们的驾驭下开动了,就连个子小的女生也能开着它一路奔驰。在学习驾驶技术的过程中,学生们还学到了战士们严明的纪律、严谨的作风和敢于吃苦的精神。

  政治课的课前演讲活动也是丰富学生内心的一个好形式。每堂政治课的前10分钟,学生轮流上讲台演讲。高一时,学生只是模仿电视台主持人播报新闻,内容和形式都很简单。到高三他们就像换了一个人似的,能够运用政治课上所学的经济学、哲学、政治学的基本原理深入思考和分析问题,有的还写出了哲学小论文。

  教文科班政治的唐秋月老师,为自己学生的成长感到由衷的自豪:“这种课前演讲的方式培养了他们的思维习惯。关心时政,纠正偏颇的价值观,这是一个不错的时机。大家在一起辩论,收集资料共同讨论,留下的印象比老师讲得更深。”经常有学生找到她说:“10分钟不够用,老师能多给我点时间吗?”

  临近期末,唐老师把学生的演讲稿收集起来。单看看其中的题目,就有种忧国忧民的味道:“西藏问题的回顾与思考”、“由‘重庆菜籽油事件’看中国的民生问题”、“日本房产泡沫对中国房产的警示”、“他的名字叫做民工”、“关注留守儿童”、“网络文学挑战传统文学”……尽管行文还显得稚嫩,可每一篇都记录着学生思想成长的轨迹。唐老师把它们逐字录入电脑,做成纪念册送给每个即将离校的学生。“这个课堂不仅是学生的课堂,而且是师生共同经历的一段生命历程。所以我希望,无论是在老师心里,还是在学生的心里,都能有一段非常美好的回忆。”她深情地说。

  学生内心的充实,是让他们获得丰富的情感,是促进他们思想的成长,从而使他们获得创造未来的心理支持和坚强力量。哈师大附中的教育者们为此努力着。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 编辑:程荣}
2010高考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