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生命拥抱教育 ——记马芯兰和她的星河实验小学 ● 王丹 2007年,为了进一步推广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小学数学教育专家马芯兰的教育思想,北京市朝阳区教委决定由她担任校长创办公立星河实验小学。对年逾花甲的马芯兰来说,这“首任校长”既是机遇,也充满了挑战。 一所崭新的学校,如同一张白纸,马芯兰庆幸可以“完全按自己的思路来做”。她为这所学校描绘了一幅蓝图:办特色教育,育创新人才,将“星河”办成一所真正开放式的学校,实现她心中酝酿已久的“在小学校里办大教育”的理想。 接手学校是在2007年5月,“星河”正在建设中。为了让国旗于9月1日如期在校园里升起,当时还是“光杆司令”的马芯兰开始搭建领导班子、聘教师、招学生。 第一次招生,用木板拼起一张桌子,上面铺上桌布,放在了校门口,吸引了500多个孩子报名。 第一次全校教师大会,在简易的办公室里召开,马芯兰对老师们说:“中国有一种纪年方式,六十一甲子,一个甲子一轮回。我今年一岁,是这个学校最年轻的人。‘星河’对我、对在座的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个全新的起点。”61岁的马芯兰这番幽默的“战前鼓动”,让老师们心里热乎乎的,干劲十足。 “建最漂亮的校园”,“办窗口校、示范校、优质校”,马芯兰为学校制定了一个高起点的目标,她要漂漂亮亮“打好第一仗”,为“星河”开一个好头! 从十一层楼开始起步 用心于工作的人是值得人们尊敬的,而执著于自己的理想,在安静的校园里为一个个生命的美好未来默默无闻奉献着的用心的人,就更应该得到人们敬仰的目光。 正因如此,在采访马芯兰校长时,总有一种激情在胸中澎湃。她独特的思维与智慧,始终如一的信念与追求,博大的胸襟与气魄,都在强烈地感染着我,让我感动,让我敬佩! 中共十四大、十六大代表,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巾帼建功标兵”,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教育专家……但凡与教育沾边的最高荣誉,几乎都能从马芯兰身上找到。然而,马芯兰最喜欢的称呼还是“马老师”。她一生追求的最高荣誉就是做一个好老师——从19岁踏上讲台至今,从事教育工作40多年,无论在什么岗位,马芯兰给自己的定位始终是“做一个优秀的教师”。 就如采访中她所说的那样:“我很愿意做教师工作,当老师很上瘾。不觉得工作是苦事,反而觉得很幸福、很快乐。看到学生从不会到会,一天天地在成长,我就觉得很幸福。就像农民一样,种下庄稼,有很好的收获,就会很高兴。这就是我的爱好、我的追求。我心甘情愿这样做,从来没想到要得到什么。” “乘物以游心”——心不为物欲所使,身不为世俗所驱。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马芯兰便积极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实验,在实践中创造了以“开发学生智力,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为主要目标的独具特色的“马芯兰教学法”。她根据自己的教学改革实践撰写了《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尝试》、《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能力的培养》和《改进知识结构,加强能力培养》等100多万字的论著。跋涉在“文字的苦海里”,耕耘于教育的热土上,几十年如一日,她守望着,乐此不疲,沉醉其中。 正是因为这份执著和沉醉,马芯兰的教育理想便有了深广的实践基础;正是因为多年来深深地扎根于教育实践的大地,她对教育现象的洞察和追问便变得日益深邃,对教育问题的理解与诠释日益透彻精辟。她曾经任职的朝阳实验小学在她的引领下,成为了享誉京城的一所名校。而这些,让年轻的星河实验小学在建校伊始就有了一个很高的起点。 “简单地复制一个学校对于我来说没有什么意义。教育就是这样,不进则退。朝阳实验小学经过40年的经营,无论是美誉度还是学校的规模都已经成熟了。但‘星河’不是朝阳实验小学的复制品。如果说朝阳实验小学已经上了十层楼梯,那么星河实验小学的起点就是从十一层楼开始的。”马芯兰校长如是说。 从“十一层楼”开始起步,星河实验小学走的是一条“科研兴校——专家治校”之路,以“敬业、爱生、严谨、创新”为治校之本,以“办特色教育,育创新型人才”为目标,坚持德育为首,坚持教学为中心,坚持全面发展。 马芯兰校长以其精湛的教学艺术、崇高的敬业精神,带领全校教职工共同奋斗。她以数学教学改革为龙头,带动各个学科深入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本着对每一位学生负责,学校实施着“保底不封顶”的育人理念。“底”是教学质量、课程标准、教材的基本要求,让每个学生对基本的东西都能理解掌握。“不封顶”是让有能力的学生得到充分施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