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须返璞归真 1977年,赵韫颖考上了大学,成为我国恢复高考后首批大学生中的一员。大学二年级她开始发表小说,并逐渐成为吉林省四平地区知名的年轻作家。1980年和1981年,她连续两年获得四平地区优秀小说奖。1982年,赵韫颖大学毕业后分配到《松辽文学》编辑部,一边从事文学杂志的编辑工作,一边创作中、短篇小说。 在那几年中,尽管赵韫颖发表了大量的作品,但她的父亲却并不太满意,认为她对生活积累的厚度还远远不够,作品还缺乏生活的质感。 “父亲对我说,艺术来源于生活,文学的最高境界是返璞归真,写小说应该写生活本身。可那时候,无论父亲怎样跟我强调,我还是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写,父亲说的话不是听不进去,只是体会不到,更写不出来。” 1984年,赵韫颖调入长春电影制片厂做剧本编辑工作。自此,结婚、家务、照顾孩子,占用了她大部分时间,除了日常的工作外,她无法从这些日常琐事中解脱出来,难以静下心来写作。等到孩子稍大些,不用整天抱着、哄着时,爱人又去了美国。不久,父亲得了肺癌,住进了医院,她又要陪护尽孝。整整10年的时间里,她被迫忽略了写作,没有创作出一部完整的作品。 虽然生活平平淡淡,长春电影制片厂毕竟是电影艺术的摇篮,那里聚集了很多资深的艺术家,大家谈论最多的话题是“艺术的创作”。默默无闻的赵韫颖在这个摇篮里,聆听到了许多前辈关于艺术创作的经验之谈,也积累了很多宝贵的人生经验,这一切为她以后更好地挖掘生活,提炼写作素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直到创作《咱爸咱妈》时,赵韫颖终于真正领悟到父亲当年谆谆教诲的深刻含义。 1990年,父亲在长春住院做手术,在两年多的时间里,赵韫颖和她哥哥、弟弟轮番护理,每天都是在焦灼和不安中度过的。父亲先后在长春住过三家医院,也曾去过上海治疗。在漫长的就医、住院治疗过程中,赵韫颖耳闻目睹了很多令人震惊、难以接受的故事: 吉林大学的一位研究生患骨癌住院后,失魂落魄、神志恍惚的母亲过马路时被汽车撞倒,导致瘫痪。父亲经受不了这双重打击,精神崩溃了。 有位教师肺部手术后,需要化疗,那时候一个疗程的化疗费是1000多元,可他全家只凑到800元钱。他只好拿着这800元钱恳求大夫说:“我只有这些钱,你们看能用什么药,就用什么药吧。” 一位外地的老头,手术后需要化疗,因为没有押金只好发电报,请求单位寄来4000元,但儿子用这钱给媳妇买了金首饰,老头最终跳楼自尽了…… 提到这些故事时,赵韫颖时而拿纸巾擦拭眼角:“正是有关父亲和他那些病友的故事,促使我产生了创作《咱爸咱妈》的冲动。”《咱爸咱妈》也就自然成为赵韫颖“走向生活”的第一部厚重的作品。“真”是文学的灵魂,如果离开了真实,任何作品都将远离广大的读者、观众。赵韫颖把故事的背景置于一个工人家庭中,人物冲突围绕“养老送终”这一命题展开。故事本身离百姓生活很近,没有离奇的、惊天动地的情节,只是以质朴的亲情来牵动观众同情、哀婉的情绪。 另一部电视剧《老娘泪》,故事的主要原型来自公安部1998年全国一号涉黑团伙案。涉黑团伙中二号人物孟繁胜由于投案自首,被宽大处理。《老娘泪》正是依据孟繁胜母亲寻儿投案自首的素材创作而成的,是赵韫颖在深入生活、深入群众、深入实际的基础上,创作的又一部厚重的作品。剧中以浓墨重彩描写了山里人的生活,着力渲染的依然是朴素真切的浓浓乡情。 2007年,赵韫颖调入上海戏剧学院担任电影艺术学院副院长。如今,她想把父亲当年对自己的教诲也传达给学生们。谈到学生的创作情况,她笑着说:“我的学生很像当年的我,很单纯,结构故事的能力很强,写的更多的是‘青枝绿叶’的作品,不乏华丽的词藻,缺乏生活的积累。但是,我想他们也迟早会理解艺术要‘返璞归真’的道理吧。” 赵韫颖曾组织一部分师生,到美国加州大学圣荷西分校考察、交流传媒艺术、戏剧影视等专业的教学经验。赵韫颖认为,中西方教育的区别主要在实践课程上。西方更注重实践,他们设置的课表中实践课远远多于理论课,这正是我们需要借鉴的。为了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有效地扩大求职范围,学院最近有意识地调整了课程,增加了前后期制作的课程内容,引导每个学生不同程度地接触本专业以外的课程,比如,主持、编导、摄像等,样样都去尝试,力求能够成为多面手,以便将来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 文学更重要的是留下思考 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直到今天,关于“文学存在的意义”、“文学存在的价值”问题,人们一直争论不休。传统的文学性阅读越来越少,无论学生还是成年人都在忙于抢读所谓实用的抑或纯娱乐的书籍,比如传授各种秘诀的书。很多文学爱好者又被那些所谓“新锐作家”的所谓私人写作、肉体写作或青春写作所吸引。而当下的文学界,因为受到西方文化冲击,在不同程度上也受到了后现代主义、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的影响和侵蚀,出现了主张文学艺术纯娱乐化,片面提倡消费主义的现象。 赵韫颖坚定地认为,文学是人学,只要有人类存在就必然存在文学。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文学艺术受到某些冲击很正常。“很多人小时候没有条件看文学读物,等到有条件了,却感慨没有时间看或者没有心情阅读了。对个体来说,阅读文学能够修身养性,能开阔视野,能够提高感悟生活的能力,能够深刻地体会生命的价值。” “我们为什么喜欢那些名著,因为它们在引导我们,使我们的生活具有了更深的意义。当你精神迷茫的时候,情绪晦暗的时候,或者陷入迷狂的激动时,文学总会给我们带来温暖,提供心灵指引。我们通过阅读、欣赏、聆听文艺作品,会渐渐领悟人生或世界的某种真相,由此点燃起心中生存的美好信念,看到远方希望的灯塔。” 谈到文学的意义时,赵韫颖又结合自己讲授的“电视剧写作课”打开了话匣子:“《老娘泪》播出不久,有报纸评论说,《老娘泪》引发了现实主义创作思考,将带来新的现实主义电视剧创作热潮……可我一向认为,一部戏不可能有那么大的作用,或者说,我们不能量化某一部戏对社会带来的效益。无论是作家还是艺术家都有责任为自己所处的时代,为社会提供精神力量。因此,即使文学有边缘化的迹象,但作为作家,我不能放逐自我,决不会远离现实……” 的确,从《咱爸咱妈》到《老娘泪》,我们丝毫看不到赵韫颖浮躁的痕迹,她始终以毫无装饰和雕琢的质朴语言在编织她的故事。她怀着一种崇高的文学自觉意识,使自己的作品少一些华丽,多一些朴实,更多地贴近平民百姓。然而,正是这种“返璞归真”的艺术追求,更好地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显示着她文学艺术的无穷魅力。《人民日报》曾以《震撼灵魂的力量》为题发表过评论文章,指出“《老娘泪》通过展示儒家文化的孝道伦理在母与子之间形成强大的互动感应带来的巨大道德感化力量,为观众奉献了一幕伟大的人间悲喜剧……传统价值观的宝贵就在于,它可以帮助我们抵御现代文明中某些含混不清地带满布的许多似是而非的东西的诱惑,或是人性的弱点导致的判断失误所可能造成的憾恨。”可以这样说,电视剧《老娘泪》承载着赵韫颖力求“震撼罪恶的灵魂、呼唤迷失的灵魂”这样一个文学理想。 诚然,从传统的角度来说,现实主义是一种创作方法,但实际上它是一种精神。也就是说,我们的艺术家应该用积极的态度来干预生活,关注国计民生,关注芸芸众生,关注社会的生存状态、文化心态。 在《咱爸咱妈》中,赵韫颖歌颂“父慈子孝”,赞美人间真情,展示人类灵魂中的亮点。她呼吁亲情中的责任:每个人不仅有权利享受亲情的温暖,更有义务履行彼此的责任,让亲情得以升华。在《老娘泪》中,程雨来把公款拿去做生意,或者贷款给别人,使国家财产受到损失,而“没有教育好儿子”成为程大娘无法承受的负罪感,也正是这负罪感成为她感召儿子的重要原因。《老娘泪》所张扬的正是这种平凡而崇高的道德力量,它警示我们,贪污腐败不仅是对制度,对社会的一种轻视,更重要的是对我们这个民族的民心以及凝聚在民族文化心理深处的优秀道德观念的侵蚀。它让观众和读者愤恨腐败,它鞭笞腐败,颂扬对子女的责任感,对长辈的孝心。 电视剧《老娘泪》在中央电视台热播期间,一个像剧中的主人公程雨来那样隐姓埋名的逃犯,白天找地方打零工,晚上陪一位打更的老头睡。他消磨夜晚的唯一方式,是看收发室里的小电视。无意中看到电视剧《老娘泪》后,他一发不可收,每晚准时观看。剧中程大娘寻子、劝子自首的情节深深地触动了他。后来,他几经思考后,终于鼓起勇气拨通了家里的电话,答应老母亲陪他一起去自首…… “一部文艺作品的最终目的不是娱乐消遣,也不是仅仅让人们流下感动的热泪,而更重要的是留下思考,真正优秀的文学作品应该对社会精神文明的进步起到良好的作用。”赵韫颖说。 正是这种信念在不断激励着她迈向更加辉煌的文学殿堂。 (原载《人民教育》2009年第2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