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人民教育杂志  
您的位置:首页 > 管理 > 正文
理性推进教育均衡发展
2009-08-21  2009年08月21日  来源:人民教育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子女机会均等地接受优质教育的需求越来越高,社会各界对教育公平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因此,教育均衡发展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特别是当“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各级人民政府的一项重要责任,被写进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中,标志着我国将从法律层面保障义务教育朝着更加均衡的方向发展,也意味着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教育均衡发展将作为我国基础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整体战略。但从现实看,基础教育的不均衡现象依然突出。如何立足实际,科学把握教育均衡发展的内涵,理性选择实现教育均衡的最优策略,缩小城乡间、区域间及学校间存在的差距,不仅是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宏观战略思考,也是基层学校的微观现实应对。

   一、正确理解教育均衡发展的内涵。

   教育均衡发展,从个体看,是指受教育者的权利和机会是否均等;从整体看,是指城乡间、区域间、学校间以及各类教育间教育资源的配置是否均衡。可见,教育均衡发展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历史的概念,是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而变化。这里需要澄清几种观念:

   1. 教育均衡发展不是“平均”发展。教育均衡发展不是“削高就低”搞平均主义,而是根据不同区域、不同学校的实际情况,分区规划、分步实施、分类发展。如江苏省,按分类发展的要求,一方面要进一步提升苏南教育发展水平,更好地带动苏中、苏北地区,发挥辐射、拉动和均衡作用;另一方面要发挥培植苏中、苏北教育的后发优势,增强苏中、苏北的自我发展能力。

   2. 教育均衡发展不是“划一”发展。教育均衡发展是整体发展,不是低水平的“一刀切”。追求个性化、特色化,不仅是国际教育发展的趋势,也是实现更高层次教育均衡的迫切需要。因此,均衡发展不能要求整齐划一,要鼓励不同区域、不同学校、不同类型的教育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探索有自己特色的发展道路,最终实现优势互补、特色发展、整体提升。

   3. 教育均衡发展不能“一蹴而就”。教育发展不均衡有着长期、深刻的历史原因,解决起来需要有一个过程。即使在经济发达的国家,教育的均衡发展也还是一种理想和奋斗目标。在优质教育资源未达到极大丰富和城乡二元结构矛盾未彻底改变之前,指望“一蹴而就”地实现教育均衡是不现实的。均衡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教育均衡发展是一个由“相对均衡—不均衡—相对均衡”,不断地螺旋式上升、循环发展的动态过程。

   4. 教育均衡发展不是相互限制发展。教育的均衡是在发展中实现的,没有发展也就谈不上均衡。均衡发展不是限制或削弱发达地区和优质学校的发展,而是在均衡发展思想指导下,用更有力的措施支持、帮助基础薄弱地区和薄弱学校加快发展,如同一个“造峰扬谷”式的发展进程。落后地区、薄弱学校需要加快发展,而发达地区、基础好的学校也需要继续发展,在共同发展中相互促进,在互帮互促中不断实现高位平衡。

二、理性选择教育均衡发展的策略。

   长期以来,因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而产生的地区差别,因城市和农村的发展差异而造成的城乡差别,因政策、历史等因素而形成的学校差别,是社会的一种现实存在,也是教育发展不均衡的主要原因。但这并不意味着就要安于现状、无所作为,而恰恰应从三方面入手,理性选择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策略。

   1. 实现城乡均衡是教育均衡发展的重点。在基础教育方面,目前城乡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在有限的教育资源分配上,存在明显的城乡不均衡倾向。农村学校的教育设施尤其是师资远不如城市学校,农村孩子的受教育水平也明显低于城市孩子。这必然直接影响了社会的公平与和谐。要解决城乡教育均衡问题,除了政府重视、政策到位、加大投入外,实施农村中小学合格学校建设工程,以改善办学条件;开设网上同步课程,以共享名师资源;开展城乡学校、教师结对交流活动,以提升农村师资水平,等等,都是行之有效的策略。

   2. 建设区域均衡是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统计显示,从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上看,我国东西部差距及省内差距较大,要在整个国家或全省范围内实现教育均衡发展,是一个长远的理想。但在一个区域内,实现教育均衡发展是现实可行的。因此,在现阶段要做的工作应该是,在不断采取措施逐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的同时,积极创建教育现代化乡镇,整体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以乡镇教育现代化和“数字化校园”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以实现区域内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

   3. 推进校际均衡是教育均衡发展的切入点。社会上的“择校热”现象实际上是校际不均衡的集中暴露。一方面,义务教育阶段的窗口学校办学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成为教育资源集聚的高地;另一方面,薄弱学校办学条件简陋,办学质量滑坡,成为教育资源配置的洼地。随着校际差距的拉大,形成同城不同待遇、不同命运的不均衡格局。为扫除这一障碍,就要通过加大布局调整、改革招生办法等行政手段逐步缩小差距,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数量和覆盖面,促进校际均衡发展。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 编辑:张国华}
人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