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人民教育杂志  
您的位置:首页 > 管理 > 正文
一位教育局长的教育理想
2009-09-23  2009年09月23日  来源:人民教育

  二

  关注全体,让每个个体都得到发展,是田征一以贯之的教育理念。近三十年来,伴随着他在教育实践上的深入,这一认识从最初模糊的、感性的、微观的职业自觉,逐渐升华为一种清晰的、理性的、宏大的价值追求。

  田征是土生土长的蓝田人,出生于白鹿原上一个世代农耕家庭。1975年高中毕业后,田征到村试验站里搞科学种田。大家很喜欢这个聪明的后生,准备推举他做村干部。而当时正赶上村小学里缺一名民办教师,从小对教师职业的崇敬,让田征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

  为了教好村里的孩子,田征白天教书,晚上学习。“那时候,我最大的希望就是能成为公办教师。”田征笑着说。很快到了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心无旁骛的他报考了师范,以优异成绩考入陕西大荔师范。两年后,他被分配到蓝田县白村中学,如愿成为一名公办教师。

  当时的白村中学只是一所乡办学校,在全县100多所初中里名不见经传,师资薄弱,条件简陋。但是,田征丝毫不以为苦,心里洋溢着初为人师的快乐。学校里正规师范毕业生很少,领导很器重他,第一年就安排他教毕业班兼任班主任。这让他更加心怀感恩,一门心思地琢磨着把工作干好。

  “我俩当初一同来到学校,同教一门课。可是说实话,我的教学成绩总是不如他。”如今已是安村中学副校长的王景民笑道。记得当时学校设了一面“流动红旗”,用来奖励先进班级。可是,自从红旗挂到田征的班级门口,就很少再“流动”。

  起初,王景民颇有些不服气。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到田征的班里听了一节语文课,不禁眼界大开。课堂上的田征旁征博引、妙语连珠,学生们听得如痴如醉。同时,他似乎有使不完的新点子:他让学生在课前上台讲故事,锻炼表达能力;他把难懂的课文编成快板或顺口溜,学生们一学就会;他实行了“小先生制”,让学生自己上台当老师……“这些做法是我们以前闻所未闻的,可见他的确很用心地钻研业务。”从此,王景民开始虚心向田征学习。

  而在田征看来,自己教育教学业绩的取得,主要得益于班级管理上的新尝试。那时候,一年到头班里就评四五名“三好学生”,多半是看学习成绩,获奖成了少数学生的专利。怎样才能让所有学生都有奔头呢?经过反思,田征大胆地实行了分层评价的方法。“我根据不同类型的学生,在班里分别设置了‘五育并举全优奖’、‘争优冒尖优秀奖’、‘奋起直追超前奖’、‘不甘落后进步奖’和‘发展兴趣特长奖’。获奖面也从原来的不到10%,扩大到了将近30%。”田征向记者解释说。显然,这些自创的奖项不仅兼顾了全体学生,而且真正关注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到了期末,班里学生个个都翘首期盼,像过年一样热闹。

  对白村中学的学生来说,能到田征的班里读书,都感到格外幸福。记得一次开学,第一天上课,田征让学生畅谈新学期的感受。只见调皮鬼小朱抢先跳上讲台,大声说:“新学期有两件事让我真高兴:第一,田老师做了我的班主任;第二,我妈刚给我买了本新字典。我一定好好学习,重新做人。”教室里顿时乐开了花。

  当时闭塞的环境和落后的状况,反而给了田征一方施展才华、自由探索的广阔天地。学校里很多老教师只有中学学历,自知水平有限,又碍于面子,经常在私下里“偷师”。“田征有一个小本子,上面记了很多教学心得。有时候,他出去上厕所的工夫,都有人跑来翻看。”老教师马养初曾和田征住一间宿舍,至今还记得这样的趣事。

  除了暗自佩服他的水平,田征的为人也让大家交口称赞。1982年冬天,田征喜结良缘。校长张宏钊嘱咐说:“你安心度蜜月,班里的事我替你安排。”没想到才第三天,田征就上班了。“我都准假了,你跑来干什么?”张宏钊责问道。“没关系,我和媳妇又不是隔十万八千里,经常能见面。”田征笑着说。原来,他的爱人和他同在一个乡任教。眼看期末到了,两人都放不下学生,干脆提前返校。

  事业上的精进与投入,很快让田征脱颖而出。1983年春,乡里举行语文知识竞赛。在田征的辅导下,白村中学的学生一举夺得了全乡第一,人们不禁对这个才任教两三年的毛头小伙刮目相看。此后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他的一些做法逐渐在全校推开。没想到,两年以后,一向不起眼的白村中学,竟然奇迹般地跃居为全县教学质量的第一名,而田征的班级更是在全校名列前茅。

  1985年,在全校师生的一致拥护下,年轻的田征被提拔为学校教导主任。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 编辑:程荣}
2010高考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