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1989年,西安市教育工会第四届年会,全市各区县中小学校长会聚一堂,研讨教育教学改革。当一位身材敦实、浓眉大眼的年轻教师上台发言时,台下一阵窃窃私语: “听说他叫田征,是蓝田县白村中学副校长。” “蓝田来的?那儿年年全市老末,能有什么经验?” “不过,这个学校近几年一直是全县第一,看来有一套。” 提起当时的情形,田征笑道:“也难怪,那是学校首次参加全市会议,谁会在意这所偏僻的乡村学校。”尽管他们是县教育局推荐的唯一典型,但大家的目光都盯着那些名校。他们的材料孤零零地摆在一旁,无人问津。 那天,当田征讲起教育教学量化管理的实践,人们都一脸新奇。等他走下台,立刻有几个校长围着他询问详情。“当时我们是全市唯一实行量化管理的学校。从此,人们都知道了白村中学,开始前来参观学习。” 说起实施量化管理的初衷,还有一段小插曲。有一天,他去朋友家串门,无意间在书柜里看到日本人石川馨的一本著作——《日本的质量管理》。随意浏览几页,田征很快被吸引住了。 那时候,田征刚当教导主任,心里有很多困惑。在这样一所学校里,怎样激发每一位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呢?作为一个年轻教师,如果总是指手画脚,显然不妥。一时间,千头万绪,让他不知如何下手。 《日本的质量管理》虽说针对的是企业管理,但很多观点让田征颇受启发。石川馨是日本著名的质量管理专家,书中详细介绍了他的质量控制理论,其中的一条重要管理思想便是“用数据和事实说话”。上世纪80年代中期,国内有关教育管理评价的书籍很少。这本《日本的质量管理》,田征反复研读,到最后连书皮都翻没了。借鉴现代企业的量化管理方法,他推出了“教育教学量化管理积分制”。 一开始,看到田征手中厚厚的一叠制度细则,教师们都一头雾水。实际上,“量化管理”虽然条分缕析,看似复杂,却并不难理解,正如田征所言:“就是把教育方针政策、上级的教育规章以及对教师的常规要求,细分为德、识、能、绩、责、勤6个方面,分别赋予一定的权重和分值,从而对教师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进行评价。” 尽管闹不明白,却没有人反对。对田征要做的事,大家都很信赖。可是,新制度还真让人难以适应。过去教师迟到了,领导只是不疼不痒地数落两句。现在可不一样了,迟到一次扣1分,缺一节辅导课扣2分,一点儿没商量。 一学期结束,该评选先进了,教师们才恍然明白量化管理的好处。以往靠投票选举,总免不了人为因素影响,难以服众。现在压根儿不用投票,因为要了解每个人的工作业绩,只需看量化积分就可以了。优劣高下,一目了然。 “量化管理”当然不仅仅这些。田征是把过去模糊的、静态的、随意性很强的人为管理,变成一种量化的、动态的、刚性的制度要求。他从不责备教师们基础差、素质低,而是把对教师的要求,落实到备课、上课、辅导、批改作业等基本环节中。他相信,抓住了教育质量形成的过程,最终的结果就是水到渠成的。 不过,对于田征当时的“量化管理”,一直不乏质疑者。教育的对象是人,不能没有人文关怀,也不能缺少了情感。如果一味靠数据说话,用制度约束,教育岂不变成了冷冰冰的机械化大生产? 面对人们的困惑,田征也在思考着如何将制度管理与人文关怀相结合的问题。他为自己确立了这样的工作准则:“探求一种不说话的领导艺术。” 一方面,为了让教师逐渐适应“量化管理”,田征有自己的精明做法。比如说,教师违反了制度,本该扣1分的,他只扣0.1分;该扣2分的,他只扣0.2分。这样既照顾了教师的情面,又让他无话可说。但是,零点几分看似不起眼,日积月累就把彼此的差距拉开了。“量化积分的结果,每月公布一次。不用我批评,那些不好好干的自然就会有压力。”田征笑道。 另一方面,田征在工作中力求少说多做,处处身先士卒,用行动引领大家。作为学校领导,他始终没有离开教学一线,年年带毕业班。教师家中盖房子,他亲自带着没课的教师去打下手。吴志安老师妻子生病需要照顾,田征毫无怨言地替他代了一学期的课。学校也因此有了不成文的规矩,无论谁有事假,不用领导安排,就有人主动代课。时任县教育局长的田德华前来调研,目睹了这种其乐融融的氛围后评价说:“白村中学的重要经验,就在于营造了人和校兴的小气候。” 1990年,县里决定调田征到教育局工作,按照例行程序,要在白村中学进行组织考核。考核结果让人无比惊讶,全校38位教职工,有37张考核表上的评分不约而同都是“A”(最高分)。唯一的一张“B”,事后得知是田征自己打的。一位人事干部赞叹道:“都说量化管理太严格,田征搞了这么多年,居然没一个人反对他,真是不简单!” 而更具说服力的是,从1985年至今,白村中学连续23年在全县教育质量评估中稳居第一,以其久而弥笃的改革活力,被当地人誉为“白鹿原上的一颗明珠”。 毫无疑问,白村中学的发展,赋予了田征一份可贵的自信。“它给我的最大启示,就是使我认识到,人的主观能动性是比物质条件更强劲、更持久的发展动力。”田征向记者感慨道,“我想,小到一所学校,大到一个区县的教育,只要唤起人的心劲,肯定会有大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