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人民教育杂志  
您的位置:首页 > 管理 > 正文
擅长制造刀具的民族——阿昌族
2010-04-12  2010年04月12日  来源:人民教育

  ● 明伟

  阿昌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德宏州梁河县的九保阿昌族乡和曩宋阿昌族乡、陇川县的户撒阿昌族乡,在潞西市和盈江、腾冲、云龙等县也有分布,人口约4万人。古代汉文史籍中的“峨昌”、“娥昌”、“莪昌”或“阿昌”、“萼昌”等,都是不同时期对阿昌族的称谓。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的意愿,统称为阿昌族。阿昌族有本民族的语言,无本民族的文字。阿昌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有梁河方言和户撒方言两种方言。绝大多数阿昌族人都通汉语、傣语或景颇语,一般使用汉文或傣文。阿昌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

  传统服饰

  阿昌族的服饰简洁、朴素、美观。男子多穿蓝色、白色或黑色的对襟上衣,下穿黑色裤子,裤脚短而宽。小伙子喜缠白色包头,婚后则改为黑色包头。有些中老年人还喜欢戴毡帽。青壮年缠包头时总要留出约40厘米长的穗头垂于脑后。男子外出赶集或参加节日聚会时,喜欢斜背一个“筒帕”(挎包),腰间挂一把阿昌刀,显得英俊、潇洒。未婚女子平时多穿着各色大襟或对襟上衣、黑色长裤,外系围腰,头戴黑色包头。梁河地区的阿昌族少女喜欢穿筒裙。已婚妇女一般穿蓝黑色对襟上衣和筒裙,小腿裹绑腿,喜用黑布缠出类似尖顶帽形状的高包头,包头顶端垂挂四五个五彩小绣球,颇具特色。每逢外出赶集、作客或喜庆节日,妇女们都要精心打扮一番。她们取出珍藏的各种首饰,戴上大耳环、花手镯,挂上银项圈,在胸前的纽扣上和腰间挂上一条条长长的银链,风采万千。阿昌族青年男女都喜欢在包头上插饰几朵美丽的鲜花,这些鲜花被视为品性正直、心灵纯洁的标志。

  日常食俗

  阿昌族自古以擅长种植水稻而闻名,阿昌族地区盛产大米。阿昌族以大米为主食,副食品有肉类、各种瓜果及蔬菜。蔬菜有园地种植的各种豆类、土豆、青白菜、萝卜等以及山上的一些野菜、植物嫩叶、花果等。阿昌族喜欢饮酒,很多人家以大米为原料,自酿水酒、白酒,以烟、酒、茶盛情招待朋友。每逢春节,各家都舂糯米粑粑。梁河地区的阿昌族嗜咸味和酸味食品,尤其喜欢咸鱼、咸菜等食品。户撒地区的阿昌族喜欢吃酸辣味食品,腊月时节,家家户户腌制酸菜,用干酸菜煮鸡、煮鱼,作为招待客人的美味佳肴。火烤生猪肉是阿昌族喜爱的风味食品,每逢节日、集会、婚丧,阿昌族群众都要聚在一起品尝,其做法和吃法都独特考究。火烤生猪肉,首先必须精选猪肉,然后仔细烧烤,食用时将半生半熟的火烤猪肉切成薄片,蘸上用酸醋、辣椒、蒜泥、姜泥等佐料配成的蘸水,其味鲜嫩可口,肥而不腻,十分诱人。

  闻名遐迩的“户撒刀”

  阿昌族制造的铁器极负盛名,以“户撒刀”著称于世。

  户撒刀,又称“阿昌刀”,因主要产于阿昌族聚居的陇川县户撒、腊撒地区而得名。这种刀“制炼极精纯,柔可绕指,剁铁如泥”。用木、皮、银等原料配制的刀鞘也极为精美。阿昌刀的长短、形状多种多样,有生产用刀、生活用刀、狩猎者护身用的长刀、屠宰牲畜用的匕首等数十个品种。还有专为兄弟民族打制的刀,如藏刀、景颇刀等。由于工艺精湛,阿昌刀不仅被阿昌族群众视若珍宝,而且还深受附近汉、傣、景颇、傈僳、藏、白等民族群众的喜爱。如今,阿昌刀走出了云南,远销到全国各地,甚至为外国友人收藏。

  (原载《中国民族教育》2009年第3期)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 编辑:程荣}
2010高考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