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人民教育杂志  
您的位置:首页 > 管理 > 正文
耕耘在民族团结教育的百花园
2010-04-15  2010年04月15日  来源:中国民族教育

  ● 王玉芬

  北京市西城区民族团结小学现有26个教学班、65名教师、647名学生,少数民族学生占11%,少数民族教师占22%。多年来,民族团结小学的教师耕耘在民族团结教育的百花园,构建了以民族团结教育为特色的窗口校。

  学校认真贯彻《教育部办公厅、 国家民委办公厅关于在中小学进一步大力推进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的精神,积极落实北京市民族团结教育的有关条例,结合学校的具体工作,把搞好民族团结教育确定为发展的特色。学校高举民族团结教育的大旗,积极探索民族团结教育的有效途径,坚持把民族团结教育贯穿于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之中,融入到学校的课堂教学之中,渗透到学生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活动之中,使民族团结教育之花开遍校园,使校园更加美丽和充满生机。

  一、把民族团结教育贯穿于各项管理制度之中。

  学校通过有效的制度管理,保证了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

  学校设有民族团结教育领导小组,定期研究工作,探讨民族团结教育如何融入学校的整体工作,如何创新学校民族团结教育的形式,形成民族团结教育的特色,让学生在民族团结教育活动中获得丰富的体验与感受。这种研究机制为学校的民族团结教育工作不断注入生机与活力。学校对每学年在民族团结教育工作中表现突出的教师和三好学生中的少数民族学生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积极创造条件,组织教师到少数民族地区考察,了解民族风情,培养对少数民族群众的感情。重视教育交流,选派教师到新疆支教,并接受新疆等少数民族地区的教师来校学习,促进了不同民族间的了解和友谊。

  多年来,我们把民族团结教育贯穿于学校、课程、班级这三个管理层面的各个环节之中。

  在学校管理层面,我们坚持民族团结教育与学校发展规划相结合、长远目标与阶段安排相结合、统一与特色相结合,从而保证了对民族团结教育的内容有布置、有检查、有评比。从校园环境的布置到班级建设,我们重视营造民族团结教育的良好氛围。每学期学校举行民族团结教育班会、队会和“民族团结好学生”的评比,还为评选出的教师和学生争取到西城区民委给予的奖励。

  在课程管理层面,我们专门开设民族团结教育课,比较系统地讲授民族政策、少数民族概况等,并要求教师加强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的意识,努力挖掘教材中民族团结教育的素材。教师长期坚持民族团结教育课的研讨,教学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我们还规定所有任课教师在期末总结民族团结教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点,由教导处进行归纳总结,最终成为大家共享的资源,使课堂教学中进行民族团结教育的可操作性不断增强。

  在班级管理的层面,我们把26个教学班分别以一个少数民族命名,成立了26个民族班。每个班都有学生自己设计的班旗、班徽、班歌、班舞。虽然稍显稚嫩,但富有童趣,真实自然地突出了少数民族的特点。设计制作的过程,本身就是学生学习的过程。要求民族班的学生做到“三会”:会说、会唱、会跳,在“三会”过程中强化了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每当学校有大型活动时,各个班级充分展示本班的特色,互相交流学习,形成了民族团结教育的良好氛围。

  二、把民族团结教育融入课堂教学之中。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渠道。我们将民族团结教育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们主要是从两方面入手:

  一是教师在备课时挖掘和利用一切民族团结教育的素材,不失时机地进行民族团结教育。比如语文课讲“难忘的泼水节”一课时,教师会引导学生理解和感悟周总理尊重傣族群众民族风俗的优秀品质;讲数学课时,会自然地将学生引入游览中华民族园的情境;音乐课上播放歌曲《天路》,引导学生感受青藏铁路通车给少数民族地区带来的巨大变化以及少数民族地区群众的喜悦;美术、手工、劳动、计算机课上,学生兴趣盎然地创作作品并进行展示,表达对少数民族朴素而美好的情感。

  二是在课程设置上突出民族特色。比如,学校从一至六年级的每周3节体育课中拿出1节课专门开设民族体育课,每个年级掌握不同的民族体育项目。体育教师创编了两套民族操。第一套名为“爱我中华”,已经在学校普及了多年。如今,在原有的基础上又创编了第二套民族徒手操。这套徒手操具有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格,动作中融入了一些少数民族舞蹈的典型动作,将民族艺术与民族体育融为一体,刚柔相济,体现了少数民族的文化特点。通过做操,学生既锻炼了身体,又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少数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艺术的熏陶。民族操代表队多次代表学校参加西城区的体育表演,受到广泛好评。

  三、把民族团结教育渗透到学生丰富多彩的活动之中。

  学校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活动中感受和体验,激发民族情感。既有培养特长的小型活动,也有大家共同参与的大型活动,既有校内的活动,也有社会实践活动。例如,学校每年五一劳动节组织民族体育运动会,六一儿童节组织民族艺术节及少先队主题活动。学校还成立了手球队、古筝队、合唱队、舞蹈队;还有英语组、手工组、科技组、美术组等兴趣小组的活动,这些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参与和体验的机会。

  学校注重民族团结教育在少先队活动中的渗透,要求各班定期以民族团结教育为主题,召开班队会,这一制度很好地促进了民族团结教育的深入开展。一次,学校邀请著名蒙古族歌唱家德德玛参加队会活动,并以席慕蓉作词、德德玛演唱的《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这首歌作为队会的主题,感动得这位蒙古族歌唱家热泪盈眶。她没有想到在北京有这样一所学校关心她的家乡,关注家乡人的生活。她动情高歌,代表家乡向学校师生表达谢意。此情此景对学生产生了心灵的震撼,浓浓的民族情给他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美好记忆。

  四、不断探索民族团结教育的途径。

  我们不断创新民族团结教育的途径,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为民族团结教育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形成了立体化的民族团结教育网络。学生一进入校园,就能感受到民族风情,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民族团结教育。把民族团结教育有机地融入到学校的整体工作中,使民族团结教育的内容更为鲜活,更加贴近学校实际,贴近学生实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学校关注学生的亲身体验,注重民族团结教育的实效性。连续多年开展“同在蓝天下,共育民族花”教育活动,号召学生把节省下来的零花钱捐给少数民族贫困学生,还在六一儿童节时把这些少数民族学生请到学校参加活动,让学生感受关爱他人的幸福,培养了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在迎接北京奥运会时,抓住契机,把民族团结教育与“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活动结合,组织了“民族娃牵手福娃”活动,分别把贝贝、晶晶、欢欢、迎迎、妮妮与学校的“五讲”教育,即“讲道德、讲文明、讲环保、讲爱心、讲快乐”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文明形象,争当“福娃”。学校隆重表彰了荣获校级“福娃”称号的5名优秀学生,将他们作为全体学生学习的榜样。全校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每个学生的文明意识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学校在贯彻落实《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纲要》的过程中,把学生作为活动主体,引导学生创作童谣,学生积极响应,写了许多富有童趣、朗朗上口的童谣。我们收集、整理并出版,还为学生创作的童谣谱曲,让学生唱自己写的童谣。学生热情更高了,校园内外都能听到学生愉悦的歌声。我们还在学生中开展唱童谣做游戏、唱童谣跳皮筋、唱童谣抖空竹的活动,这种游戏加运动、边说边唱边动的活动形式深受学生欢迎,达到了在玩中学、在演中练、在实践中提高的目的,学生在感受美的过程中受到了教育。这样的教育活动做到了“三点”:起点低一点,着眼点近一点,活动实一点。学校的“让学生在游戏中成长”的德育实践活动,获得了北京市德育成果优秀奖。

  在长期的民族团结教育实践过程中,我们深深体会到,把民族团结教育渗透到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之中,渗透到学校的课堂教学之中,渗透到学生丰富多彩的活动之中,不但使民族团结教育富有实效,而且也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今后我们会一如既往地努力,不断探索民族团结教育的有效途径,促进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持续、深入开展。

  (作者系北京市西城区民族团结小学校长、党支部书记)

  (原载《中国民族教育》2009年第5期)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 编辑:程荣}
2010高考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