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人民教育杂志  
您的位置:首页 > 教学 > 正文
阅读尊严——我教《晏子使楚》
2009-08-05  2009年08月05日  来源:人民教育

话题:语文课,你在做加法还是减法

   【按】想成为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首先要学会把课文读厚。

   不止一次听窦桂梅老师的课了,每一次使我惊奇的,不是她纯熟的教学艺术,而是她总能把一篇短小,甚至略嫌寡淡的课文演绎成丰富而生动的课堂故事。

   此无它,她善于读出文章背后隐含的东西,善于想象出文章可能牵连着的意蕴而已,因而她能从一个字读出几十个字、几百甚至上千个字,比如她对《秋天的怀念》的解读,比如她在这里对《晏子使楚》的演绎。

   语文,是做加法的艺术。遗憾的是,一些语文老师做的是减法,除了教材、教参清楚明白规定的教条,就很少自觉地去丰富课文,去创新课文。

   文字是死的。学生渴望的是老师自己的带有鲜明个性的理解,唯其如此,课文呈现于他们的才会是令人同喜同悲、同歌同泣的有生命气息的世界。

当然,一个好的案例,是触动人思考,而不是提供一种结论。你完全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去观照窦老师的《晏子使楚》课例。

阅读尊严——我教《晏子使楚》

   (《晏子使楚》:六年级课文。点评者:湖北省武穴市教研室余虹,简称“余”;江苏教育学院副教授王丽琴,简称“王”。玫瑰是窦桂梅老师的网名。)

第一课时

   一、抓课题,隐含主题。

   (生背古诗,最后背《墨梅》。)

   师:“不要花开好颜色,只要清气满乾坤。”看你们,坐得大大方方,规规矩矩,说得更是字正腔圆。我呢,也是这样精精神神、大大方方地站在同学们面前。这样吧,彼此之间鼓励一下自己,送给自己牌匾上的一句话。(课件出示:一个写着“规圆矩方”的牌匾。学生齐读。)

   〔看似简单的交流,而教师那充满深情的语言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心,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唤起了他们探究的欲望,正所谓“入境始与亲”。——余〕

   师:注意观察“矩”字,和你平时写的有什么不同?

   生:“矩”的笔画都是横平竖直的。右边的“巨”里多了一点。

   师:想象一下,为什么要在“矩”里多加一点?

   生:是不是要强调自己规矩多一点?

   生:是要告诉自己一定严格要求吧。

   〔这个牌匾和这四个字,一直是我比较费解的地方,总感觉有些牵强,毕竟课文中只有一处提到“规矩”两字,而且“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等教育意义在文中也并不明显。至于“矩”上多一点的生发,自然也显得有些一厢情愿,远达不到有些评说者所说的“已经深深印在了孩子们心间”。——王〕

   师:这个“点”正如同学们说的一样要规矩多一“点”儿。对外呢,要更讲规矩,懂礼节。比如对这个人(晏子)——本来他叫晏婴,为什么称“晏子”?

   生:古代对有贡献的人的尊称。

   师:我是女性,假如窦老师是古代值得尊重的人,那就叫我“窦子”?(生笑。)

   生:啊,我明白了,是指对古代有贡献的男人的尊称。

   〔牌匾的解读既营造了宽松、愉悦的课堂气氛,又巧妙地组织了教学,引出了本课教学的课题。——余〕

   师:晏子的故事很多。

   生:我知道《二桃杀三士》、《越石父》。

   师:还有《金壶箴言》等。同学们可以读读《晏子春秋》,你会知道得更多。今天,我们就走进晏子的一个故事——“晏子使楚”。(出示课题,生读。)

   〔介绍晏子的同时也介绍相关作品,很自然地把课外读物引入课堂,把小课堂置于一个大的语言环境之中,大气。这跟窦老师的主题教学是一脉相承的。——余〕

   师:“使”是——(生答“出使”),“楚”指——(生答“楚国”)。让我们读读课文。

   (请一生读第一、第二自然段。)

   师:自评一下自己读得如何?

   生:(得意地说)还不错。

   师:的确不错,比如“大夫”,现在我们一般读dàifu,这里要读dà fū。你读得很准。

   (请一生读第三自然段。)

   师:谁来评价一下读得如何?

   生:“我在这儿等一会儿”。这句有两个儿化音,你都读得不错。

   (请一生读第四自然段。然后学生评议。)

   生:“临淄”的发音要准一些;是“晏子拱了拱手”,不是“拱拱手”。

   师:大家很注意听。读书一定要读正确,不能丢字落字。我理解刚才这位同学,她在创造性朗读呢。请你再规范读一次,以后表演或复述的时候你就可以尽情创造啦。

   (该生又读,读正确了。)

   (请一生读第五自然段。读后学生评议。)

   师:注意,这里出现了两个成语,是哪两个?

   生:“面不改色”和“得意洋洋”。(要求学生把这两个成语画下来。)

   师:通过全篇朗读,我们发现,第一次,楚王让晏子钻狗洞。第二次呢?

   生:楚王瞅了晏子一眼,冷笑齐国没人了;第三次,楚王讽刺齐国人在楚国偷盗。

   师:晏子作为使节出使楚国,按理,双方一定要做到讲规矩,各方都要规矩多一点。然而他却没有得到尊重。

   师:但,不管怎么样,最后的结果呢?

   生: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让学生再齐读课文的最后这句话,并板书。)

   〔直奔文尾,与后面的再顾文首一样,是对文本的大气的解读,整个文本成为教师与学生阅读与讨论的“小小寰球”,而非“盲人摸象”。——王〕

   师:“尊重”的意思就是——(生依次说出“敬重”、“佩服”之意)。

   师:那“不尊重”呢?

   生:尊重。(同学们啊了一声,该生一下子明白了)是瞧不起的意思。

   生:侮辱,蔑视。

   师:“不敢不尊重”呢?

   生:尊重晏子了。

   师:那就直接写了呗,为什么还要用上“不敢不”?

   生:不能不尊重。(教师让学生把“不能不”送进句子中,变成“楚王不能不尊重晏子了”。)

   〔“送进去”仿佛已是玫瑰课堂上的口头禅,虽只听过她两节课,已能感受她偏好的语言方式,再如“掌声”、“谢谢孩子们”,似乎有人批评过玫瑰的这种“掌声四起”,我则认为应视为个性化教师的“招牌动作”,只要与教师本人的个性、形象、追求等相协调即可。——王〕

   生:楚王只好尊重晏子了。

   生:楚王必须尊重晏子了。

   〔在教师的牵引和巧妙点拨下,学生快速浏览课文,不但理清了文章的脉络,而且牢牢地把握了文本的重点,通过“不敢不”和“不能不”的换词训练,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语文味极浓。——余〕

   师:那楚王佩服晏子的什么呢?

   生:读了这篇课文,我认为楚王是不得不尊重晏子的才华。

   师:晏子靠什么来表现他的才华?

   生:表现在晏子说的那些话,也就是说楚王不得不尊重晏子能言善辩的口才。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 编辑:张国华}
2010高考必读